|專題文章|

殷寶寧老師穿黑色上衣個人照


殷寶寧

臺北出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專長領域包含建築與文化研究、文化資產與博物館、性別研究等。


幼稚園小朋友開心的觸摸紅磚牆

 

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培養孩子對周邊環境的敏銳觀察與感知能力,為其中的重要環節。不知道您是否想過,在學區長大的孩子,對自己從小到大成長的街坊環境,究竟有幾分熟悉?是否可以說得出自己長大街區的歷史故事?認識那轉角不起眼的老房子,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歲月痕跡?

近年來相當流行的走讀導覽活動,讓大人小孩,可以藉由雙腳雙眼加上耳朵,收集更多的空間故事。經由古蹟點的串連,連結起線狀、面狀一直到整個區域的發展故事。老屋不再只是破舊老房子,而是能讓故事串起歲月痕跡,認識我們所在的歷史。舉例來說,從淡海輕軌的淡江大學站,一路可以上溯到淡水的水源地,「滬尾雙峻頭水場」是臺灣最早的自來水廠,1899年開始運轉,沿著水道走,仍然可以看到「水道」管線設施,訴說著淡水的區域開發軌跡。「滬尾水道」是新北市的市定古蹟,不難想像這條路命名為「水源路」。從水源街沿著清水巖米市街、到淡水真正地老街「重建街」,再往埔頂「多田榮吉故居」,這棟日式住宅曾經是淡水第一棟指定古蹟的日式住宅,也是淡水早期擁有自來水的私人住宅──透過水道網絡,我們看到不一樣視角的淡水發展故事。

然而,孩子們不僅只是被動聽故事而已,孩子也可以是主動挖掘故事的人。還記得北投的溫泉博物館嗎?當年,正是孩子們透過鄉土教育戶外踏查,積極爭取保留下這棟美麗的建築,也開展出日後我們看到,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節點所帶動,環繞著「溫泉文化」為主題的各種地方創生行動──這即是一種以在地文化為基底內涵、帶著孩子們認識自身家鄉的教育實踐。

幼兒園小朋友以路上觀察為題趴在地上繪畫

  • 幼兒園路上觀察繪圖

 

相當類似地,在中台灣,也有老師帶著孩子們這樣積極踐履著。彰化市的南郭國小,資優班的陳宥妤和吳嘉明老師,以學校緊鄰的南郭郡守日式宿舍建築群為題,引導學生從環境整理、田野調查、收集資料到開發出各種教案設計、讓孩子們在宿舍建築裡上課,認識木造建築,舉辦與規劃展覽等等,師生們協力做的不只是落實教育的價值,而是讓孩子成為能夠關注社會、積極參與社會,進而累積為自我成長動力的行動尖兵。這些行動有效地跟地方共同帶動該建築群列為彰化縣定古蹟,定名為「彰化郡宿舍群」

而新北市三重空軍一村,眷村社區旁的三重高中老師團隊,包含吳怡慧、賴亞伶、李芳儀等不同領域老師,積極善用台灣特有的內戰與1950年代冷戰兩岸對峙產物,讓台灣學生學習之餘,也和德國來訪交換學生,討論二戰、納粹大屠殺與集中營等負面遺產的歷史詮釋;即使今年疫情的全球擴散,仍把握線上溝通機會,和日本師生分享這樣的教案設計,各種積極表現,屢屢獲得肯定。

但別以為認識身邊文化資產就只有硬體環境面向的議題而已。萬芳高中的歷史老師黃小萍,期許能推動活的、動態的歷史,積極引入讓孩子也可以動手做,從實作來認識歷史,也串接更多學科的思考。以在地景美集應廟為主題,讓高中生以「樂高積木」來搭建這座廟。為了更了解這座廟,實地踏查之餘,景美夜市的故事伴隨美食,成了孩子們重新認識自身與在地的最佳連結。

萬芳高中學生跟老師實際探訪廟宇並製作拼貼圖面

  • 集應廟活動照

 

在地城鄉資源固然是現成的教材,但如何應用新開發的工具來轉化,也是種挑戰。除了樂高積木,邀請同學一起善用地方文史資源議題,共同開發桌遊,儼然是新世代更具整合性的寓教於樂方案。桃園壽山高中蘇健倫老師,整合國貿、廣告設計、應用英文等不同科別學生的專長技能,以當地美食、旅遊與文化觀光資源,發展出的桌遊,不僅是四處受邀分享的有趣教學提案,更帶著學生一起參與博物館的提案競賽與展覽,帶給學生更為豐富多樣且動態的學習經驗。

課堂中學生分組坐在紅色桌椅群討論桌遊

  • 以桌遊設計為主題,引導不同科別同學課堂熱烈討論

 

過去,高度仰賴教科書、有著制式內容的教學方式已面臨時代嚴峻挑戰了。如何透過素養導向的學習視角,從俯拾皆是的在地資源,找到新鮮有趣的教學提案,對教學現場老師來說,也是新的挑戰。期許藉由不同在地故事分享,透過協力網絡,為第一線的老師帶來想像力的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