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9年4月19日至21日在北美館與忠泰講廳舉辦「 美感設計教育創新實驗國際論壇 」邀請了芬蘭、丹麥、美國、日本與臺灣的教育家及設計團隊,分享他們當地設計教育創新的案例,同時,我們也邀集國內的教師與政府教育界重要人士共同討論美感設計教育在實務面與政策面上如何在臺灣落實,以下將專訪論壇策劃者曾成德老師。

國際論壇中各位主持人與論壇講座的國外講者、政府官員一起合影

編輯部:身為論壇的規劃者,您策劃「美感設計教育創新實驗國際論壇」的想法為何?這些不同領域的專家們又有哪些實踐?

曾成德:第四期《美感練習誌》中,呈現的是日本設計師們的美感實踐,包括日本公共電視美感課程「デザインあ(Design Ah!)」製作人與策展人佐藤卓,講述他們透過拆解式的設計介入與教學創新,來理解世界的各個面向;富士幼稚園建築師手塚貴晴則帶領我們思考從小奠基、在生活中發現的美感養成課題;日本設計新秀 TORAFU 事務所主持人鈴野浩一以
全環境、多材料的知能觀察力與整合創新力知名,國際論壇也邀請他現身說法,描繪「從個體到整體的美感環境與設計可能」,映照美感教育深耕播種「從我到我們」的深度與廣度。

對於美感教育與環境的對話,新竹關埔國小校長陳思玎與田中央建築事務所主持人黃聲遠則呈現臺灣自身的成功與努力,藉由此次互動激盪,共築拓展孩子感官與生活經驗的學習環境。由此,美感教育既是一種感知學習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我喜歡日本文化中對於「躾」的概念。「躾」育是一種身體力行的素養教育。它既是關於生活的感知力,也涉及設計的紀律性,更是創新的觸發力。

國際論壇中老師們與過外講者在休息室沙發座位區一起合影
您如何看待當前臺灣的美感教育?而我們又應該保持著何種態度面對?

 

曾成德:我很喜歡阿根廷文學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想像的動物》一書提到的「卡邦殼(carbuncle)」故事。他描述卡邦殼是一種極為珍貴的寶石,它可以在黑夜中散發出柔和粉色光芒,甚至充盈至整個房間。然,卡邦殼僅存於活生生的龍體中,隨著龍的死亡,卡邦殼也隨之消失。因此,騎士必須面對呲牙咧嘴的龍。108 新課綱的改革,推動美感教育所面對的挑戰,猶如騎士必須正面迎擊巨龍,並在活的體制內披荊斬棘,開拓教育的新方向。

投入美感教育的「我們」,由教育部的擘劃者到計畫端的執行者,由種子老師的研發到課堂同學的投入,無論個人或群體都處在隨時行動的常動狀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活著的,我將參與計畫的行動者比喻為散發柔和光輝的 「卡邦殼」,堅信我們得在活的體制中找到改革的方法,在一次次學習與累積中,於一層層內容裡,注入啟發創造性之引導因子;更期許這一群熱情投入美感教育的大家所共同散發的光芒,能夠照亮臺灣教育的未來。

 

國際論壇中參與的林盛豐委員、曾成德老師、黃聲遠建築師合影

國際論壇參與觀眾手拿講座手冊一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