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民眾在「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2.0」成果展展場中穿梭


何欣怡|國立交通大學 建築研究所講師
「這些設計,目的是要觀者去想一件事,想一種做法,想一個行動,並與作品產生一個獨有的互動,進而得到啟發。」


「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2.0」成果展中「美感小科學:一與二的探索」的創作者何欣怡,以「美感學習構面」中的「結構」與「構成」作為設計的緣起,創造出一系列與人們互動的作品。

「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2.0」成果展活動側拍,小男孩跟爸爸一起玩橘色教具。

互動性與觸發思考

欣怡設計師的創作,強調與觀者之間的互動。透過展覽,她並非提供人們一個答案,而是給予一個範圍,一個讓人們思考問題的範圍。她說:「重要的是分享經驗,進而讓老師們從中獲得靈感與設計教學課程,這才是最有價值的。而看完展覽後,能讓觀眾與老師們能想到一件新的事,一個不一樣的做法,或是一個不曾出現的行動,產生一個獨一無二的互動,這才是我想要的。」設計師擅長透過作品進而引發人們的思考,並開啟人們想像的空間。

 

結構與構成

六個美感構面中的兩個:結構與構成,是設計師這次主要創作主題。那麼,結構是什麼?首先,結構與生活息息相關,代表的是存在於生活周遭的簡單裝置,譬如「如果地心引力反過來」的鏡相裝置,在看作品本身與鏡子的成像時,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何設計師說:「這個作品的靈感,是來自觀看建築師高地(Antoni Gaudi)的曠世巨作『聖家堂』(la Sagrada Família)的過程。那是一次高地在無意間瞥見水晶吊燈的倒影成像時所迸發的。藉由這個生活中的小小片刻,一個不經意的注視,卻造就了當代最偉大的建築作品之一。」

欣怡的作品或許沒有高地那樣的震撼效果,但卻傳達了相同的創作過程,甚至可以說是透過作品傳達了高地的審美經驗。而結構與美之間的關係很簡單,就像它存在於生活那樣的簡單。「如果地心引力反過來」帶出的是結構最簡單的美與引人審思的無價經驗。

而構成是什麼?構成談的主要是東西在一起的問題,以構成心中最佳的樣子。其中,藉由作品,促使觀者抓到其中的比例、群體與整體性,進而達到一種恰當的位置關係是相當重要。在剖析作品的時候,設計師使用「一」為基本概念,讓這些小小的元素在作品上發揮作用,並在進行建構與解構之間,找到每個人心中平衡的樣子,像是作品「如果能把風裝起來」,便充分凸顯了這個主題,它混合三個截然不同性質的東西,並將許多「一」輕輕一搖,便造就獨一無二的位置分配。「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2.0」成果展活動側拍,綁著馬尾的小女孩在展台上玩教具。

美學的層次

在兩個美學構面中,設計師以四個層次構築她的作品。這個層次從小到大,從個人到群體,從自我意識的審美到公共裝置的呈現。像是「如果地心引力反過來」作品就是屬於比較小層次的作品,是由個人經驗出發所致的成果,而「如果換條路回家」,即涉及了公共性的議題。這概念之間流動與演化是自我的審美意識到公共裝置間的審美標準,這其中有一個普世的準則。

透過小至大的層次建構,首先的課題是「發現」,亦即發現生活中各式的美,「發現」甚至可以說是貫穿主題的重要概念。接著是探討「功能」型態,最後衍伸至「公共性」,就是作品與群體的關係,由小到大,由近至遠,其中的相互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創新

「重要的不是我帶給你什麼,而是你帶走了什麼」設計師說著。「美感小科學:一與二的探索」系列作品著重的是傳達審美經驗,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次的展中,設計師不斷地強調其中的互動性與玩樂感,而不是讓作品落入教條般無聊的呈現。因此,重點在於創造與啟發。

而結構與構成系列的作品,也回應著美感教育計畫的宗旨:從生活中出發,並結合如何「使用」的課題,讓美不僅是花邊或是裝飾,而是一個嚴肅的議題。

或許一直以來,美不只缺乏發現,它也缺乏一個認真且更好的觀察者。是時候讓我們再給「美」一次機會吧。

「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2.0」成果展展場中的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