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林伯賢老師個人照

  


林伯賢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所畢業
  •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藝術學 博士
  • 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主任秘書、工藝設計系系主任、研發長


在臺灣三所藝術大學中,臺灣藝術大學是唯一設有設計學院的學校,設計學院下設視覺傳達設計、多媒體動畫藝術,工藝設計等三個系以及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而其中工藝設計學系是國內少數以工藝為名的大學系所。

 

工藝向來具備藝術與實用兩個面向,近代的工藝日益重視展現其文化特質與美感表現,融入工藝之美的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美國著名的設計學者Norman指出,一件成功的設計必須兼顧產品的適用性(usability)、實用性(practicality)與美學(aesthetics)等面向,而其中情感因素才是最重要的關鍵。Norman的觀念,對於二十一世紀的設計哲學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而他所鼓吹為情感而設計的訴求,正可以藉由工藝的美學價值而得以實踐。

 

臺藝大工藝設計系教學方針圖表

 

長久以來,臺藝大工藝設計系秉持多元化的教學方針,兼顧工藝創作與產品設計兩個領域,不論陶瓷、木工、金工、玻璃等工藝素材的運用,乃至於量產產品的開發設計,都展現了豐碩的成果。工藝系同學未來的競爭優勢就是在於一方面對於各類工藝材質有深入的認識與扎實的製作技術,同時對於產品設計方法有正確的思維與並能精確的掌握設計程序,但最重要的是同學們藉由藝術大學校園藝術氛圍的陶冶與課程適當安排,所孕育激發的無限想像力與創意。

 

張凱亘,《生命特徵》之〈初始〉與〈平衡〉,2019台灣工藝競賽一等獎

學生張凱亘《生命特徵》之〈平衡〉榮獲臺灣工藝競賽一等獎
學生作品|張凱亘《生命特徵》之〈平衡〉,2019臺灣工藝競賽一等獎
學生作品|陳郁嵐《好學生》
學生作品|陳郁嵐《好學生》


臺灣正進入一個以文化創意帶動美學經濟的時代,產業技術的進步以及自動化、數位化所帶來的衝擊,帶動少量多樣化生產的可行性,為當代設計帶來全新的概念:設計不僅是考量生產的方便性以及解決使用的機能性,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形態的創造、生活品味的體驗,以及生活價值的實踐。而工藝正是人類最貼近生活、影響生存、創造生計的生命活動。近代的工藝日益重視展現其文化特質與美感表現,融入工藝之美的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工藝相關的「工」與「藝」,將是臺灣未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如何把「工藝」融入「創意」,讓「創意」變成「生意」,重現「工不可沒,藝不可失」的目標,正是成就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途徑。

 

    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在50年代即提出,臺灣工藝應創造出捕捉社會人心、能深入日常生活廣泛普及的作品,並善加運用原生材料之美與適應現代人的生活。事實上,從二十一世紀開始,工藝已經成為推動臺灣社會經濟發展重要的一環,自2002年起臺灣啟動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的計畫,即將工藝產業納在十三個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之中。2008年政府推出第二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提出「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標舉六大旗艦計畫,其中包含工藝產業。2010 年二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三讀通過,為臺灣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立下法源基礎,在文創法所規範的十六項產業之中,工藝仍然包括在內。

 

    曾任臺灣創意中心董事長的林榮泰教授曾經以「始於文化、形於產品、用於生活、成於品牌」來闡釋文創產業的要義。《易傳》〈繫辭上〉有言:「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也就是說,易理所追求的是學習聖人崇高的美德,為國家社會開創厚實的基業。至於要如何成就這番志業呢?〈繫辭上〉第十二章特別提出了一個途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整合起來正是儒家所謂「正德、利用、厚生」的治國大道。

 

學生作品|黃心《波瀾》
學生作品|黃心《波瀾》

 

    工藝相關的「工」與「藝」是臺灣未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基石,臺藝大工藝設計系標榜以藝術文化為內涵,以美學體驗為訴求,以實踐品味生活為目標,以環境永續發展為考量,為創造生命價值而設計。藉由文化創意、工藝創作、設計創新、行銷創價,以達到實踐創業的理想,也正是工藝設計系對實踐工藝美學的最大承諾。

1919 年德國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成立「包浩斯學校」 (Bauhaus),標榜「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以當代的藝術風格為基礎,結合手工技藝與工業技術,成為近代設計教育的濫觴。一百多年來「基本設計」一直是設計教育最核心的基礎課程。工藝設計系創系一甲子,承襲了包浩斯的教育理念,整合藝術、工藝與工業,致力於工藝產品設計人才的養成,「基本設計」仍一直保持是大一的必修課程。從點、線、面到幾何切面立體構成,以理論結合實務,導入平衡、漸變、反覆、律動等美的形式原理,透過每週不間斷的作業練習,培養學生美感、建立設計概念、激發創意思考。進而結合不同材質的運用,帶入質感、色彩的概念,將設計理念與創意具體化,為未來的工藝產品設計奠定紮實的基礎。

 

學生作品|賴宥羽《三牲道》
學生作品|賴宥羽《三牲道》
學生作品|廖紹吟《蔓條斯理》
學生作品|廖紹吟《蔓條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