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張基義老師個人像

 

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世界設計組織 WDO 理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共同主持人。


近年來,「公部門美學」作為熱門關鍵詞,不斷成為臺灣社會公共討論的焦點,但大多時候卻是以負面教材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隨著全民對於美感及設計價值認知的不斷提升,近年有不少公務機關或地方政府,試圖翻轉這樣的批評與既定印象,開始在個別公共建設或活動規劃中導入設計專業,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亮點案例。然而不只關注於「美」的成果,我們更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讓這些突破不只是一時的火花,而能夠讓設計驅動公部門持續創新。

事實上,將設計導入公部門,提升公共服務及建設,甚至政策制定的品質,已是全球趨勢。2013年英國設計委員會(Design Council)出版的研究報告《為公眾福祉而設計》(Design for Public Good)即指出,設計是一種競爭優勢的來源,能夠幫助組織提升整體表現,也因此是政府創新與成長計畫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很早即看見設計價值的英國,更是率先發展公共服務設計的全球標竿,積極運用設計解決社會、經濟及產業等議題。歐盟各國及美國也陸續設立以設計為核心的「公共政策實驗室」(Public Policy Lab),幫助解決施政與社會問題,並培訓公務機關的設計思考能力。

設計在許多國家的發展歷程中,證實有助於優化公共政策、服務及系統,但台灣目前仍在初步發展的階段,需要我們更多的投入與努力。在台灣設計研究院(設研院)與公部門合作創新的經驗中,不論是與交通部公路總局合作的「北花線回遊號──公運美學計畫」、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新北市「衛生所再設計」或內政部消防署「公共消防設備再設計」等,已逐漸發展出可行的共創架構。

 

北花線回遊號,以花蓮七星潭的鵝卵石打造全新主視覺。

  • 「北花線回遊號──公運美學計畫」主視覺以花蓮七星潭的鵝卵石打造全新形象語言。(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北花線回遊號的客運外型。

  • 「北花線回遊號──公運美學計畫」:設計首次導入公運領域,在重重法規限制下尋求改造空間,進行車體外觀、資訊設計以及內裝等項目的設計改造。(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公共服務設計共創的基本架構

公共服務的議題往往牽涉層面甚廣,初期首要針對現況展開調查,除了釐清單位亟需改善的問題痛點,也需要了解利害關係人,以及合作單位能運用之資源,包含設計成熟度、人力、軟硬體及管理效益等,進行全面性的盤點。同時展開服務設計研究,進行場域調查與人員訪談,了解實際情境與目標族群的互動方式,建立可視化的服務流程,利於掌握全貌。

在完成現況調查之後,則開始擬定相應的設計方案。在這個階段,首先需從繁複的需求中,定義出創新的目標,並根據重新訂定之價值,確實找出設計優化的機會。接著,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條件下,局部設計示範呈現創新成果,建立立竿見影的設計影響,為後續創新的推動奠定基礎。

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務設計不會僅止於解決當前個別問題,而是有系統性的長遠規劃,不斷改善流程與方案。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制定未來願景,預測10年後該領域的創新知識會如何融入新生活,進而建立政策目標;另一方面,也需要定義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在眾多目標中,擇選出在未來環境仍持續有需求之價值,並定義待完善的政策與基礎建設。

設計力不只是美學與技術的提升,更可以在不同領域建立模組化的系統機制,長期發展議題,並產出創新標竿示範,促進系統永續發展。以下分享設研院與公部門合作的兩個創新案例經驗:

 

  • 創新案例|學美.美學:設計進場翻轉校園

教育部發起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是臺灣首度透過設計導入校園環境改造的計畫。台灣許多校園都有自己的發展特色,但大多也因建築本體及規劃老舊,無法符合當前教育與孩子成長的需求,設計的導入刻不容緩。「學美.美學」由設研院主持,經過報名、審核、設計公司場勘與提案、最後媒合學校與設計師合作等流程,針對每所學校的需求,依「減法設計」、「閒置再造」及「可複製性」等三大設計策略改造校園,亦期望透過環境品質提升,讓美感深植孩子心中,進而帶動行為與思維的改變。

「學美.美學」建立了設計專業優先的全新合作機制,跳脫以往校方單方面主導的方式,從提案、討論到執行,皆邀集設研院、校方、設計團隊及設計顧問等多方參與,共創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第一年(108年度)計畫以9個學校為改造標的,項目包括教室、司令台、穿堂、師生餐廳、指標系統甚至管線整理,不僅打開校園對於設計影響力的想像,全案更於2020年榮獲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金獎殊榮,創新的合作機制備受肯定。機制在發展成熟後,更於第二年(109年度)擴大辦理至25間學校,期望讓設計翻轉校園成為社會運動。

 

校園改造示範案例:臺南市新東國小學校餐廳

  • 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2019校園改造示範案例:臺南市新東國小學校餐廳透過機能優化,打造複合式的空間使用機能。(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學美美學校園改造示範案例:台北市深坑國中空間改造,為學生打造集會、交誼、課後活動的自由空間。

  • 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2020校園改造示範案例:臺北市深坑國中空間改造,為學生打造集會、交誼、課後活動的自由空間。(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 創新案例|衛生所再設計:打造最有設計感的公衛現場

由設研院發起、與新北市衛生局攜手合作的「衛生所再設計」,也是一項長遠且涉及範圍廣泛的改造計畫。遍佈全台各鄉鎮的衛生所,是提供衛教資訊、施打疫苗等公衛服務的第一線,但大多數不僅面臨建築空間老舊的問題,加上近年預防醫學、健康照護及高齡安養等需求日益增加,各地衛生所業務量大增,空間內資訊龐雜紛陳、動線缺乏規劃、使用體驗不夠友善等問題,皆亟需改善。在了解臺灣公衛體系普遍面臨的課題後,希望透過策略性的服務設計研究及設計導入,針對不同行政區規模的衛生所,制定優化公衛現場的重要方針,並建構容易管理、可靈活運用的改造模組,加快未來整體基礎公衛服務環境升級的腳步。

計畫前期由設研院研發處展開服務設計研究,緊接著籌組視覺及空間設計團隊進場,擬定行動與設計方案。設計方針包括建立衛生所的一致形象,傳遞令人信賴的專業感,更從使用者體驗出發,從本質上改善就診流程及服務動線;此外更考量到未來應用的變化,提升服務及空間的機動性,讓基層醫療人力能快速確實地因應需求調整。2021年初公開的汐止區衛生所改造成果,雖然只是第一步,卻已經以明亮溫暖的嶄新面貌,打破了一般大眾對於衛生所的既定印象。一個具有「設計感」的衛生所,讓設計導入公共服務有更具體的示範標竿,我們可以看見設計不只落實於美感,同時也能提升服務體驗與價值。

 

 

衛生所再設計中整體空間選用暖白大自然色系

  • 新北市「衛生所再設計」:將大量的資訊經過系統化整理,整體空間選用暖白大自然色系,呈現明亮的場域氛圍。(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衛生所再設計空間單元及視覺指標皆為模組化統一字體。

  • 新北市「衛生所再設計」:空間單元及視覺指標皆為模組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過去,臺灣的公部門與美感、創新、設計等關鍵字之間,看似沒有太大的關係,甚至被視為反面案例,或最難以翻轉改變的艱困之地。但隨著臺灣社會日漸重視設計的價值,這樣的情況已經有所轉變,公部門開始重視設計專業,將設計導入複雜的公共治理議題,作為創新的處方。在許多案例成果中,我們看見設計驅動公部門創新並非不可能。期待未來有更多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公部門,不只可以突破既有現況,更要成為設計創新及美學提升的領頭羊,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影響力,為全民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