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許懷之教師著條紋衣服個人照

許懷之|國立臺東專科學校教師。我是景觀人,很喜歡動手創作生活物件,因應不同的需求,適手性及實用機能一直是首要考量。


若想擁有夢幻中的理想住所,你會尋求建築師的協助。但真正幫助你完成居室細節及空間品質的關鍵,卻是工班對於專業的執著與精鍊,這是一種隱形的美學態度。

 

在東部,國小國中時期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孩子,通常選擇職校就讀。面對歪歪倒倒的高職大孩子,發現只要我夠吵他們就不會睡著。雖然國英數程度差得一蹋糊塗,但在各個專業領域的能力令人超乎想像,畢業後大多直接投入傳統產業,各職群的專業訓練讓他們可以馬上肩負著社會中重要的基礎工作。我發覺,高職三年中僅有的兩學分美術課程幾乎是學校教育中最後能提供美感養分的階段,我期待能盡力發揮最大價值,在同樣的主題課程下,因應學群特質設計了難易不同的學習任務,效果還不錯!

依適職校學生「做中學」的特質,美感課程多從「構造」出發,以「動手解決問題」作為啟動學習的第一步。工科學生對於具有實用性的物件特別有興趣,課程設計皆以貼近孩子們生活的經驗或物件為主題,在不便中尋求解決的方法。引導觀察構造成形的步驟與接合細節,在每個教學階段中加入作品討論及分享,並要求學生以自己能理解的簡圖或文字記錄下來,像是工作筆記一般─啟動的關鍵從來不只一種,在歷程中能發覺同儕的思考脈絡,探索各種媒材接合的連動方式,進而落實於成品中。除了單一構面的主題之外,教學的過程也納入「色彩」與「質感」等其他構面介入後的變化,最後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生活間的關聯性,增添延伸與應用的可能性。

在主題課程中強化「創新設計能力」對於專業的加乘。引導學生於生活中覺察美感元素、累積美感經驗,藉由分組討論、整合美感元素到反思美感對於自身的影響,都是有意識的歷經了美感歷程。讓學生從「不排斥美感課程」→「操作中學習」→「調整到美」,進而能「對美有感」後,以「環境共好」的態度提升職人素養。期望能讓學生體認「美」不僅是抽象、個人化的心理感受,藉由思考問題、分析需求進而提出解決方式。我期待,在高職灑下的美好養分,會讓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關注細節,將美感素養累積於日常,對於專業職人的養成能有所助益,以執著與精煉的隱形美感態度在職場上為專業加乘。

 

學生在木工課使用電鑽製作作品

  • 職校學生具有工具操作的專業能力,在設計思考部分多加著力,通常能有很精采的作品表現

小人偶被紙做載具帶起

  • ・讓小矮人能「被看見」卻也能「帶著走」。利用小矮人本身的外觀 型態創造新的包裝方式

三名女學生在圖紙上做設計討論

  • 設計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討論,並在短時間產出多元可行的設計靈感

同學上台講解自己的設計作品

  • 構造啟動的關鍵從來不只一種,課堂成果分享與回饋也是重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