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校園廢棄樹枝的長、短、粗、細感受美感比例,關注自己手的大小及握筆姿勢,及使用所需的曲線比例關係。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認識什麼是結構 2 能發現並感受
讓學生了解「質感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一種與材料質感相關的美感工具,展現不同材料所呈現質感之美。
體認更多創意擺盤及食尚風格,了解擺盤亦是種生活、設計、知識與樂趣。
以多肉植物與黃金葛為主,討論土耕與水耕的花器選擇差異。
從「校園的質感採集」為起點,先接觸物件表面,再閱讀物件的表面紋理、光澤等訊息,以累積學生個人的「質感經驗」資料庫。
從個人心願小卡書寫、剪貼、編排,到抽屜的分類收納擺放,進而到班級佈告欄訊息分類規劃後的設計呈現。
以紙張結構的方式讓學生透過自己與影子的圖像,呈獻自我探索的省思。
課程核心設計特色,將在秩序、平衡和整潔的美感要素條件下,思考美感要素在生活上的各種展現方式與環境品味。
運用各種材質特點,能營造用餐氣氛,設計出視覺饗宴的美食。
透過學習構成美感的概念實際運用於生活之中。
期望學生用自己的眼睛擷取色彩,用自己的雙手調和色彩,在過程中深入內化色彩的運用,並了解原住民傳統色彩與自己的關聯。
探索校園周遭色彩分析進而應用在產品 - 製作生活小物。
在本課程中,以活潑生動的設計,主題比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所須的物品為導向。
自製苑裡意象燈具、探究不同線狀材質的結構處理及運用。
從生活細節著手,觀察美感的視覺細節並培養美的判斷能力。
引導學生思考各職類中人因對於機具、物件設計的影響,並思考成為專業職人所需具備的創新能力。
練習運用各式大小不同的圖案印章及文字印章,讓學生依照所學的構成方法,組合構成出四種不同、且具有美感的畫面。
學生能從小物件中,關注色彩帶來的美感經驗,提升美的感受力。
培養色彩的觀察力並將初階色彩美感實踐於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