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要以「書本」為主題,解構書本的各種面向,讓學生藉由觀察、體驗、分析與歸納,並以多元的體驗方式讓學生有深刻的體驗。
「植物物語」是針對校園植物所設計,校園植物的自然環境,提供學生學習的資源。
以藝術家或設計師的作品、日常生活中可見物或場景為佐證,引導學生先認識有關「連續」、「對稱」等美感原理,藉由分析與理解意象中所蘊藏的美感原理,從中觀摩美感原理的運用;接著由同學實際運用這些原理到校徽及食品包裝文字的設計,藉以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並培養及提升對美感的鑑賞能力。
建立學生的質感經驗,透過框景質感體驗聯想家人特質食物質感的類似性,製作三款質感各異的巧克力球。
之後利用點的形式要素,以圓形貼紙由單色、大小、雙色逐次增加不同變化,達成具有美感的構成練習,並以此為基礎,完成國九祈福袋外包裝的圖案設計。最後運用「統一」的構成美感製作祝福卡,並包裝自製的手工皂,再放入之前的祈福袋內,以傳達學弟妹的祝福之意。藉此讓構成的美感因子由感知、釐清、分辨、練習、創作的歷程,落實於生活之中。
取樣了2018全台灣空氣污染指數紋樣,帶大家看見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模樣,將空氣品質指標轉換為分級色彩及紋樣,讓大家更直接明確瞭解空氣的污染現況和色系的意義。
課程著重在解決向下墜的力,小組使用義大利麵與熱熔膠,設計一橫跨A到B的橋,透過測試,觀察力與抗力中所產生的美感。
藉由安潔莉卡達斯將膚色化為色票編號計畫的「緣由與動機」與「紅男綠女」的服裝搭配練習,讓學生擯棄歧視與成見,讓色彩回歸最純粹的美感層面。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構」 是 在討論部件間的接合方式, 本課程主軸為「構造接合到立體美感 任務 」 先思考休憩設計物 適合放置的校園空間,再依照休憩動作來思考校園傢俱的類型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物品是如何透過折疊與接合 產生功能性 再利用包覆性或支撐性的方式及紙與紙吸管、束口鐵絲、迴紋針、螺絲及螺絲帽等材料的KIT實驗以安全為首使學生觀察到部件會在接合中由點、線進入到面的延伸及支點與軸心的運用將使材料能進行組合、 拼...
從物品排列的秩序到平面設計的編排,發展學生對於構成的觀察與理解,更深入探討對稱、平衡及構圖關係。透過動手實作槌染,讓學生在發現、體驗及探索三階段中,影響孩子的所見所聞,增加美的意識,也建立美好構成的意識。
透過調色實做操作,反推論出調色的原理原則,做出專屬於學生自己的色彩。
引導學生思考衛生棉的價值與意義,並運用質感的記憶,去拼貼一片衛生棉形狀的複合媒材作品。
以構成的秩序性,讓學生透過收納觀察,建立一套自己的分類收納法,讓生活變得更便利、省時。
以構成為主,在有所限制的條件中,引導學生區分事物主從關係,在完成各階段任務後,進階至佈告欄訊息分類的設計呈現。
運用色票剪貼,藉由配色分析與練習,進行「作業本封面配色」,思考色彩間的要素與協調性。
引導學生製作謝師海報,將美感構面帶入,思考整體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完成海報。
引導學生關心環境議題,融入結構,思考創造具有美感且能對抗地心引力的乘載體。
嘗試利用質感的組合拼貼成一件立體的作品,體驗在光線投射之後更加凸顯的質感表現。
讓同學以色彩自我介紹,觀察分析使用色彩的習慣,完成個人特質色彩→色彩組合代表的個人色彩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