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介紹安妮日報的緣由,以及日報的組成、規劃,延伸到生活中的觀察體會,引導學生使用ORID討論法完成教師給予的任務培養其鑑賞及分析的能力。
運用安妮新聞的文字引導,紀錄自己覺察到的情緒事件,寫下自己的生理反應、表情和行為表現,並與同學分享
(一)教師節敬師活動:《安妮新聞》為愛朗讀 (二)地球護衛隊:「動物悲歌」、「愛戀海洋」、「六頂智慧帽」思辨任務
安排在國文課、社團活動時間進行,以第七期「地球護衛隊」、第八期「我的朋友」及第十期「腦筋急轉彎」為主要閱讀教材
繼 109《安妮新聞》的課程,讓學生關心地球環境問題,接續做了這次「動物狂想」系列的三個課程
以自由輕鬆的方式閱讀報紙後,以〈圖〉〈文〉的方式寫下感興趣的標題、有感觸的內容和喜歡的圖畫,製作成小張〈議題明信片〉
閱讀安妮新聞 vol08 第 3 版,選用多色系的多肉植物(或菇類)為主題,讓學生自行設計療癒系花園。
搭配安妮報紙第十期:「看圖說情緒」,讓學生透過視覺符號與文字敘述,適切地將情緒表達出來
透過閱讀安妮報紙的文章版面編輯設計等,讓學生發現何謂好的編輯,試著研究推敲出版面設計佳的原因。
藉由欣賞近代藝術家作品,以及閱讀安妮新聞 vol10,模仿超現實主義創作作品表達自己的情緒故事。
以安妮美感報紙第六期、夏日特輯作為媒介,進行「我心目中的 怪物」想像繪畫創作
引導學生如何閱讀一份刊物的角度,切入討論安妮新聞報紙的質感 與版型設計
學生探訪新港地方美感與文化故事,並應用比例與色彩要素於新港旅行書的製作。
以安妮新聞的情緒圖卡為主題,學生透過事件敘寫或情景繪製來表達情緒的感受力。
從台北到宜蘭|萬用防災課喚醒孩子防災意識_準備專屬避難包╳繪製地圖
台灣是地震、颱風的好發地區,面對疫情、氣候變遷災害頻繁、糧食問題我們必須正視防災準備。
從德國到宜蘭|食物拯救大作戰_看見食物背後循環╳創意剩食料理
從食物生產源頭開始思考剩食問題,檢視每個環節,從不同層級與角度探索。
創作者Sali Sasaki認為,認識傳統文化與自己的根源愈趨重要,孩子應具備介紹來自於哪裡、自己是誰的基本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安妮新聞報,思考並分析環境議題,最後完成圖卡作品。
從美國到宜蘭|從校園出發,創造理想公共空間_公共空間探索╳定格動畫製作
透過跨領域創作者的帶領,認識公共空間議題,學習感受與表達,創作出理想中的公共空間。
運用簡單的版面構成、配色等概念,以手繪方式編輯「東京奧運.臺灣代表隊」進行發表。
藉由分割構成練習,了解主從關係可以在視覺上形成焦點,分組設計零食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