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生活中各種自然與人工材質類型的編織作品,釐清「質感」的定義。就是指物體材質所呈現在色彩、光澤、紋理、粗細、厚薄、透明度等多種外在特性的綜合表現。介紹從國內外大地藝術季作品以編織為創作表現技法的藝術裝置,透過各種編織技法與應用學習,完成設計結合編織技法之臺東地景裝置藝術。
藉由日本設計師佐藤大設計作品認識,介紹「解決問題、讓生活變得更好、更舒適,好的設計能讓人們發自內心微笑」的設計理念,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蒐集一片式結構物件,並提出牢固性與美感的觀察結果,啟發學生創意設計一片式構造手袋(或收納盒)。
透過點線面構成及採集而來的植物固定在塑膠板上,設計單位圖形。使用水泥(珪藻土等材料)進行灌模,並介紹商品之可複製性。
藉由水果切片產生的不同的形狀變化轉換角度與呈現方式(色塊、線條)來做為構成的元素,完成絹印基本圖樣的設計。
從樹木到樹枝筆的比例關係的探討,進而關注到各種組合關係中,是否有合乎比例之美。
課程初始引導學生觀察觀葉植物的特性,以資訊圖表方式詳細記錄葉形、葉序、生長環境及外在條件。依適著植物生理及姿態提出合宜的盛裝器皿,「純粹植感」美感課程,除了視覺的美感練習外,在小小的table gardent中實踐環境共好的美感價值。
透過課程單元設計,帶學生分組以美感視角,檢視校園空間現有的功能性與美感樣式,進而運用累積的美感經驗,從比例、質感、色彩、構造、構成等構面,重新設計該空間,從設計圖製作到模型的概樣呈現。
運用美感教育啟發學生對於生活中的美感進行審視,並透過「蒔繪」實作課程來呈現具有美感的漆藝作品。
用空白紙簡單描繪印象色彩的地點樣貌,將印象色彩加入情境想像,透過色彩觀察、分析、配置的美感歷程,共同拼湊一個福科色彩索引地圖。
本課程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 然後運用文字表達出來。
面紙,不再無「固」出走!(111-1臺中光德國中)
藉由發現生活周遭的問題(衛生紙滿天飛),思考、討論出較佳的解決方法。
面紙,不再無「固」出走!(111-1臺中四箴國中)
課程中設定層層「任務」來思考面紙盒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感受「部位-外觀-細節」的構造美感關係。
對台灣早期的染坊、縫紮技法的認識,喚起學生對藝術文化有感知,增進學生對地方異聞的興趣。
課程介紹臺東在地原住民族傳統社會制度、民族特質與樹皮衣文化認識,帶領探尋摸索重新製作『樹皮衣』的方法。並透過利用樹皮的特性研發出各式文創商品,提升樹皮的使用與價值。
透過課程活動引導,重新看待生活周遭環境、自然界中的色彩、形態、質感等基本設計要素,用手、用心及五官感覺感受日常生活裡設計的美好。
實施對象 學制:高職 課程講師:彰化藝術高中羅睿琳教師 班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原生整合環境設計溫玉瓊教師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臺中市立豐東國中 林秀玲教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苗栗縣立興華高中賴玉萍教師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苗栗縣立苑裡高中陳俏㚬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