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一段符合線條比例的枝材,利用切下的木屑製造手抄紙,感受手作溫度與粗糙感。
學生從複合質感多樣性中尋找舒適性和目的性的材質,結合美感進行花器設計創作。
使用學生日常生活會用到的提袋,請學生思考如何將色彩條碼融入實際生活情境,透過與環境的對話達到和諧的效果。
學生思考物件呈現的樣貌,以及構造的功能及美感,藉由製作立體卡片來呈現。
體察物件的擺放及相對應的關係,連結生活需求,以野餐活動學習日常構成的美學。
藉由操作身形紙卡小工具與大量閱讀各部位穿搭比例圖片,試著找出比例變化對觀看者視覺上的影響,最後藉由自己找出的比例方法,來營造出自己的想塑造的合宜服飾穿搭比例。
本課程透過比例學習工具的研發,讓學生操作並體驗平面設計中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建立「比例感」,並將所學應用於「生涯檔案資料夾」封面設計 。
為配合母親節的到來,學生依據適合的色彩風格,將物件組成作品,以此送給母親。
從課程中體認更多創意擺盤及食尚風格,發現具美感「構成」的餐桌上風景。
同學以紙張拓印校園不同區塊的環境紋理,轉化為圖像的設計,製作校園的藏寶圖。
針對質感的認知、意象並進行自我的省思與討論,先分析質感的觀感,建構孩子理性的質感美感分析能力。
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藉由觀摩上學期「水果盛器」(結構構面)作品,探索同一物件在「反覆」的形式原理下產生的秩序美感。
藉由觀察生活事物,發現生活物件的結構之美,進而引導學生欣賞特色造型傳藝燈籠與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思考傳統工藝與現代美感並存的重要性。
介紹美學電子書裡關於質感的內容,引導學生分辨之間的差距,討論質感中「視覺」與「觸覺」可以被細分描述的「名詞」,選擇「木」材料讓學生分組討論要如何處理?
分析比較學校制服在各種身形比例穿搭時所呈現出來的美與醜,學習利用制服強調在身形比例上的優點或改善視覺比例上的不足,提升學生的自信並成為學生在校園裡的另一個美感驕傲。
透過比例單元發現人體與生活物件的空間關係、探索實體與負空間的虛實美感,而後應用比例模矩於微型櫃體設計。
透過美的原理原則來認識、分析校園風景,拍攝一張屬於自己故事的相片。並拆解該物件的基本元素,將各種物體簡化至單一的具象元素。
成品探討讓物件中可動的關鍵來自於「構造」方式,利用單層或多層的紙張疊合,在適當處裝置「小零件」,讓紙板產生各式不同的可能性,進而產生「翻翻轉轉-創意流轉新天地」立體轉動的樂趣。
引導學生思考植物與人造物的對應關係,並運用收集 的元素,結合三角磚的構成原理,以此創作個人的圖案設計。延續觀察、分析與實作的學習,讓學生得以對六大構面中的構成有更深入的理解。
認識馬賽克拼貼藝術融入公共藝術 : 邀請馬賽克藝術家葉玲君老師,簡介馬賽克拼貼 與創作技巧,並介紹生活中經常出現馬賽克拼貼概念的各種案例和景觀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