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質感的探索,發現環境裡的質感元素,運用色彩色調的搭配與質感元素的應用,設計富有眷村特色的水泥花器,在植栽選擇上也依色彩與質感的美感原則挑選種植。
利用敲拓滾印技法記錄植物的造型與色彩,再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組合畫面練習,發現美感「構成」的創意。
學生運用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支撐性等質性上的改變,來乘載重物。
從所收集的質感資料庫中,尋找與個人特質相輔的質感,將個人造型與質感作連結,以攝影方式記錄質感的物質特性與抽象轉意。
帶領學生在校園裡觀察自然植物的色彩,分析與紀錄色彩細緻的變化。將植物描繪轉化為印花圖樣設計,及製作成橡皮章。帶領學生認識構成原理及印花佈局方式製作印花卡片。
從學生自我本身的膚色來開始認識色彩,藉由色票顏色的比對讓學生發現自己與他人膚色的差異。
透過配色原理的解說與色彩隧道實驗,讓學生嘗試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一層一層調整與修改,完成並用色彩說出自己的記憶隧道。
去發現、實際探索校園及糖廠的植物、種子和樹皮等方式去認識不同的質感特性,並透過觀察(眼睛的觀察)和收集和觸摸(手的真實觸摸)去感受生活中的植物美感與呈現。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用觀察 、發現 、探索、應用四個設計思考策略;透過應用環境色彩分析器 APP,學習招牌色彩如何應用與環境的相互搭配 ,又能兼具店家個人風格及識別度。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色彩之美與人工色彩之美;經親手調色創造色票;並實踐完成帆布鞋設計作品。
藉由藍染基本樣式設計的基本要素,介紹「構成」這個構面,老師進行課堂範例教學, 學生可先在布上設計構面,練習平面構成。
學生創作主題為杉林特色,使用圓形橡皮擦印章,以凸版化的原理製成人孔蓋模型。
引導學生對空間的觀察,透過建築史與現代當代建築的賞析後,透過建築師路易斯康引導學生創造質感光影紙箱。
採用紙張設計零件,藉由雕、摺設計出造型,思考結合方式,檢視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構造物。
藉由從分析生活中的布製品圖像構成,色彩組合運用給人的感受,將自我內心的感受轉換成具體的形式呈現。
從地圖中發現構成的原理與秩序,讓學生做出構成作品,培養自我思考生活美感。
透過紙材質的設計實作,學生理解到「結構」與「構造」關鍵要素之內涵與美感。
引導學生思考包裝方式與內容物間的美感關係,從中體驗包裝「構造」的精巧,為糕點量身訂做合宜包裝盒的過程中,可探討立體造型的「比例」關係。
透過校園植物巡禮,利用手繪的葉子素材,引導學生設計排列出構成的秩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