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牛奶紙漿製成的手抄紙,運用知識與技法操作,創造出所選用的質感形容詞。
透過美感踏查並分析質感元素,創作個人拼盤,於校園空間佈展成為質感打卡牆。
學生以線性分割的幾何構成為主,色彩為輔,設計自己作品集的封面。
以發揚傳承鹿港在地藝術文化為主,培養學生誇文化的思維,讓學生具有素養整合能力,以活化傳統人文及創新文化視角,探索鹿港人文色彩。
自我分析生命經驗探討自己色彩屬性,並讓孩子嘗試創作一張具意義與目的性具結構的插畫,以正式的發表場合與舞台,傳達孩子自己的創作想法或理念。
透過收集與色彩觀察分析,讓學生去拆解都市的色彩配置,嘗試發現色彩的色相、濃淡及色彩間的組合所呈現的色彩美。
從教室中的布告欄到中午營養午餐的擺盤設計上,培養學生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更具構成美感的動力與能力。
藉由認識色彩、挑選顏色、色彩聯想和配色的練習,累積對色彩的敏銳度,了解色彩間的關係。
透過文字設計結合幾何形構成練習,將文字轉化為食材的塊體,經由色彩的調和關係、質感的盤面素材應用於果盤的構成。
帶著學生以美感的角度,重新走訪校園,再次感受生活的點滴。並以創作的角度,從美感出發,製作一系列關於西苑的平面作品。
引導學生找出因身體比例造成的生活改變,藉由美感比例尺工具去了解比例構成的美感性質與色彩關係,讓學生試著將色彩比例進行重新組合配置,使學生了解服裝比例對於美感及合宜性的影響。
透過課程觀察建物立面,體驗構成元素的組合方式對於立面風貌的影響。
軟包裝的衛生紙容易離家出走,造成教室內雜亂,要求學生思考解決方法,引導出重複使用硬面紙盒及如何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
以時下年輕人最愛的義大利麵pasta和果汁飲料店作為色彩研究方向,讓學生觀察這再種店會用到的各種蔬菜水果的外形、色彩,並將其切開,觀察其剖面肌理與色彩變化,進行色彩調色。
運用紙張的切割與摺折,使平面形成可變動的立體與「零組件」的裝置,進而動腦組構立體書,產生動態閱讀的樂趣。
針對畫面需求挑選出合宜的照片,能以一個統整性主題或顏色或形狀將畫面做出整理,並且能挑選出較美的版型做模仿或自行創造出合宜的版面模板,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引導學生開始關注、檢視自身的生活環境,透過吐司的裝飾與擺盤,讓學生感受到吐司也能變化萬千,並期望學生能將課堂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提升生活品質。
在課程中先讓學生了解原住民用杵臼搗「杜侖」(麻糬)的目的及意義,並介紹杵臼的由來及使用方法。其次指導學生觀察、觸摸各種食材,建立學生質感經驗。
運用大自然「觀察力」的養成態度為主軸,「色彩發現、探索、實作」為脈絡,並透過微觀世界中,結合攝影與科學的實驗精神,啟動微觀點與新視野,並從中領略色彩美感經驗。
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作為成果展現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