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將帶領學生運用視覺與觸覺感官觀察及探索校園質感的存在,從視覺與觸覺出發,認識質感類型及生活中的質感運用
依據美感入門電子書「記憶質感」、「材料與技術的演進」、「質感與時代價值觀」、「符合需求的質感」、「質感的視覺遊戲感」五個質感面向的內容,以「直感質感」、「校園質感採拓」、「時代下的質感變化」、「有質感的筆筒」、「回饋與反思」五項子題進行。
本課程色彩分析的內容,以台灣的景觀為主,首先以學學文創的App分析色彩,並引導學生以水彩調出類似的顏色後,再以介壽團隊自製的色彩比例盒,進行色彩比例差異的體驗。
課程先以團隊共創,決定研究主題〈 〉(註),再於設計思考脈絡底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整理情報,以及對事物產生新的理解等,再經由各種活動導入點線面構成並累積創造力。
課程「校園Meet Colors! 」是以校園為色彩觀察之場域,以發掘與探索校園色彩的參與式活動與創作。
以今昔大稻埕的比較開始,藉由影片與照片讓學生對於大稻埕的變化產生興趣,以焦點討論方式請同學觀察、比較、分析、表達所看見的大稻埕,以郭雪湖所畫的南街殷賑的畫作出發。
從一張紙到一本書,已經從平面思維進展到可翻動的微立體,利用紙張間不同的接合方式,增加彼此關係的趣味性,讓不同技法呈現立體結構的手工書,將「任務─部位─外觀─細節」的著眼點再一次被實踐。
期待學生能以相機、手繪觀察生活周邊「接合」、「支撐」的例子,和老師所給的建築範例,並使用傳統媒材「竹」片或竹條,以膠帶、麻繩、竹線等,結合基本竹編手法完成構造,並體解媒材特性,由嘗試或失敗的歷程中,完成對在校園中搭建屋頂的挑戰。學生經歷這次課程,能對生活中的結構/構造有感,由手作的課程中感知構造/構造的美感。
本單元以色彩為課程主軸,目標在「色彩的表達--以顏色的細節化變異和組合發現色彩的表情關聯」,找到適合而不只是最喜愛的搭配,發現色彩的各種可能與變化,實踐「屬於我的色彩配置」。透過練習,養成日常生活關注色彩的習慣,建立色彩美感自信心與討論能力,達到色彩素養的第一步。
學生從學習歷程的討論、分析、實作過程,歸納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體認適當的點線面構成配置及基本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進而將所學應用於學校操場防爆牆面的平面設計
希望學生學習構成的概念,使生活中的擺設,不論是實用或裝飾,都能夠有合宜合度的美感表現。本課程採用建構主義「做中學」的概念,透過簡易的美感學習工具進行構成美感小實驗,據此整理出個人的構成形式模組,並以「色彩構成」為主題,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藉由安妮新聞引導學生閱讀、搜尋與彙整資料並產出簡報,培養美感識讀能⼒。
色彩光譜知識學習結合摺紙課程,使學生透過紙雕技能形成視覺藝術。
所以本課程設計讓學生分小組使用飛機木製作符合人偶尺度的模型椅,並學習基礎的商業攝影觀念和技術,拍攝自己的成果。
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希望能給予學生多元面向之思考能力,提高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培養學生能將生活議題與美感藝術創作結合,賦予回收玻璃瓶新的生命,開創「再生」、「新生」的生活美感藝文特色。
以「構成」、「色彩」為課程主題,引導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封面」。
在本課程中,以活潑生動接近生活的美感教育設計,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色彩、質感、比例、構造等美感目標。透過彩繪個性化環保袋,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實用性的相結合,也讓藝術美感成為手工藝產品增加價值與文創的重要功臣。
主要讓學生學習美感構面及形式要素,意識到生活中的美感問題並學習整合設計。
學習低彩度的調色與配色,如同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也能讓學生學會體會,尊重環境色,高彩度與低彩的搭配。
學生從色彩感覺心理堆疊出概念,以桌上物品做提問,思考色彩玄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