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主軸,讓學生採集、觀察、分析自然素材,透過顏料的製作,覺查環境中的美感元素。
以「環境中的色彩」為主軸,帶領學生觀察「白色」與其他色彩的對應關係,從自然環境到人為空間,白色不只是「空白」而已,在色彩與色彩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調和功能,運用比例的觀念,白色在色彩的組成中可產生各種不同層次的變化。
以水果果凍為媒介,思考如何在一個立方體中,四面、六面、半圓形中可以呈現水果的繽紛樣貌與色彩,擺放位置、呈現角度、搭配的色彩。
藉由水果切片產生的不同的形狀變化轉換角度與呈現方式(色塊、線條)來做為構成的元素,完成絹印基本圖樣的設計。
透過色彩配置配色、混色原理與自然色系在商業運用的知識認識。請學生觀察生活周邊的色彩,練習將同學帶與主題色彩有關的物品,於課堂上排出主題的漸層色。分組討論,以心智圖方式做出色彩分析與聯想,最後透過酒精畫將想要表達的意念,用漸層的技巧表現於文創小物上。
課程初始引導學生觀察觀葉植物的特性,以資訊圖表方式詳細記錄葉形、葉序、生長環境及外在條件。依適著植物生理及姿態提出合宜的盛裝器皿,「純粹植感」美感課程,除了視覺的美感練習外,在小小的table gardent中實踐環境共好的美感價值。
課程設計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傳統服飾色彩為主,結合南島文化作美感形式比較。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運用美感教育啟發學生對於生活中的美感進行審視,並透過「蒔繪」實作課程來呈現具有美感的漆藝作品。
用空白紙簡單描繪印象色彩的地點樣貌,將印象色彩加入情境想像,透過色彩觀察、分析、配置的美感歷程,共同拼湊一個福科色彩索引地圖。
透過eco-print 生態移印染步驟,由加壓與高溫,將植物的丹寧色素染印在織品的做法進行色彩實驗,使學生從活動中可以真正感受到自然界那不可控的奧妙。
對台灣早期的染坊、縫紮技法的認識,喚起學生對藝術文化有感知,增進學生對地方異聞的興趣。
透過課程活動引導,重新看待生活周遭環境、自然界中的色彩、形態、質感等基本設計要素,用手、用心及五官感覺感受日常生活裡設計的美好。
透過和菓子製作,讓學生將觀察到的色彩進行搭配,呈現不同季節的甜點新樣貌,進而培養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色彩美學。
以拓印、複寫收集質感,同時也以黑白攝影的方式蒐集質感,再以雷射列印或影印機列印出黑白灰各式材質底紋,藉用質感底紋的堆疊與排列,進圖像的拼貼。
認識臺灣天然染與纖維工藝為主,透過在地取材,製造植物原色染線絲塊材。 帶入色彩比例與畫面構成中的應用,觀察天空的色彩變化並將織物構成帶入。
以認識傳統文化的紋樣與圖示,理解圖樣中色彩與圖案的代表意義與文化底蘊,並從中內化人文關懷與環境尊重的課程議題。
輔以高速攝影及微距攝影記錄課程目標【類宇宙】之美感影象。運用墨水、油、酒精、肥皂、粉,並藉由碰撞推壓及吹推技巧,創作出姿態萬千作品。
111-1基本設計-耍廢-海味人生(生活小物設計)
希望學生能理解設計具有功能性,能對地球永續經營產生影響力,透由生活的探索與發現,觀察與創造海的形態與模擬想像,從色彩與質感的模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進而實際操作應用於生活設計。
111-2基本設計-耍廢-海味人生(生活小物設計)
希望學生能理解設計具有功能性,能對地球永續經營產生影響力,透由生活的探索與發現,觀察與創造海的形態與模擬想像,從色彩與質感的模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進而實際操作應用於生活設計。
圖樣設計與色彩&記憶中的味道(111-2彰化溪湖國中)
以美的形式原理─反覆、對稱分析美感來源─秩序感,設計符合在地特色色彩的花布袋,與地方特色連結,進行環境的搭配與和諧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