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從半立體至立體的摺紙操作,學習到結構的美感及應用。
將戲曲圖案以凸版製成藏書票,透過排列組合呈現視覺美感。
學生踏訪戲曲故事館,認識戲曲文化並設計編排手工書。
讓學生以室內配色為題,了解選色與個人生活美感品味的連結,最後嘗試為教室壁報配色。
學生走訪校園採集質感及蒐集十二色相環的色彩物件,最後自造完成立體造型燈飾。
將門牌運用線上軟體進行色彩分析,加上各社區特有圖案,歸納出社區特色。
教師讓學生將膚色及髮色轉化為色票,學習色彩感受意象外,亦帶入人權議題。
學生學習美感觀察和選擇,並參考安妮新聞圖文架構,編排製作夢想計畫版面。
學生從穿搭選物的練習,學習美感觀察和選擇,並整合美感要素設計視覺圖像海報。
採集校園色彩並進行校徽顏色搭配,運用軟體sketchbook 繪製十個校園特色logo。
學生學習色彩後,設計自己房間,觀察其他景點潛入學生考察內裝。返校發表感想,欣賞各風格裝潢(工業、北歐、鄉村),學生整理風格常用色彩、配飾。最後用鞋盒設計房間,學期末發表。
第一節:色彩基本知識。第二節:校園色彩觀察,命名及對比色。第三節:生活色彩觀察,調配繪製。第四節:自然色彩搭配繪製。第五節:展示生活色彩。第六節:校慶海報設計色彩運用。
討論夏季味覺不振的原因並連結到食物選擇視覺與氣味。踏查尋找添加食色與香氣的蔬果,設計夏季乾麵色彩、味覺。分組試做搭配,醬料選擇與香氣適合度。試吃調整後擺盤拍攝,系列變化或搭配季飲。討論乾麵的視覺、味覺、體驗結合真實美。
課程分兩部分:植物色素認識、土壤顏色製作。蒐集泥濘中植物、討論色彩變化、土壤意義。葉子、土壤對話製作。
從浮世繪「神奈川衝浪裏」認識江戶時代市民,富嶽三十六景到基隆八景。以「校園八景」創作,結合版畫概念、構圖、色彩,提升美學能力,培養觀察力和學校認同。結合語文與設計,展現創意與感受生活。
課程延續前學期「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概念,引導學生觀察改善生活環境。分組討論解決問題,透過色彩、質感、比例、構成重新規劃,提出改善方案。以木材及木工技巧完成教室改造計畫,實現環境改善。
以環境色彩為起點,學校畢業典禮布置作為思考。挑選主題色彩,思考畢典色彩的變化和感受。分享案例思考美感教科書、掃具、變電箱、水越設計等。感受物件與環境色彩的搭配,覺察自己與色彩的關係,思考環境用色的減法。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觀察發現二龍競渡船體上的色相、色調變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地植物觀察,喚醒對色彩的感受。活動包括發現、討論、分享、反思,並體驗適宜配色。透過生活小物排列活動體驗色彩編排的美感變化;以電子書介紹環境色彩,彩繪葉子喚醒記憶中的色彩;學生分組採集葉片,觀察並分析色票,發現被忽視的色彩;練習色票調配並塗於葉型圖格,進行色塊排列組合,讓學生對相同色調有感;教師介紹相同色調的運用與功能;透過植物敲染印刷實作,體驗植物色彩移印過程,體會植物顏色與構成的...
色彩是美感的首印象,本課程以觀察遊覽車、都市酵母「變電箱改造」為引,使用「129a色票配色卡」,小組合作探索校園建築、植栽色彩。選擇藝術家作品,分析用色,調廣告顏料作色票。透過照相、網路分析校園色彩,找出五個配色,利用壓克力顏料比對色票,改造校徽色彩。應用於制服、書包、班牌等,傳達合宜的色彩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