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校地廣大,綠意盎然,生態豐富,被譽為桃園市的綠肺。漫步校園綠地,細心觀察,能發現大自然的驚喜與感動。若不睜開眼睛,錯失美好的寶藏。透過課程設計,讓師生慢下來,欣賞校園自然環境,感受時令變化與自然對話。設計引導學生觀察植物,撿拾美麗的果實枝葉,體會自然的色彩與造型之美。小組合作討論,幫助學生理解色彩搭配與構成原則,轉化知識為實踐。在秋冬季節,利用校園素材,親手製作獨特的花圈,蘊含情感記憶,傳遞溫...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海)》課程引領學生理解藝術家如何實踐人文關懷、熱愛海洋,透過藝術參與社會行動,喚醒學生對海洋的認知,增進海洋素養。介紹藝術家創作表達對海洋的感悟,近年有更多藝術家參與海洋祭。藝術家以社會參與展現公民責任,學生理解展覽已轉向人與環境互動,甚至地方居民參與振興。從自己做起,藉藝術與朋友分享相互理解。秉持觀察、理解、創造的快樂理念,設計能幫助生活的物品。課程啟發學生思考設...
台灣是一座擁有群山的海島,矗立在太平洋海床上,這片地域的文化精神可從文學家鍾肇政所述的《談海》月刊中獲得啟發。這可作為課程的引導,帶領高中生從龍潭山上觀賞大海,開拓視野。透過走讀、探究、描繪和集合的實踐,發掘身處文化的特色,將散落的感知連結起來。藝術課程作為學生學習在地生活的橋樑,從自然環境、原住民族和新移民的多元文化交融中出發。《山海經》是一部先秦時期的古籍,載有豐富的博物地理志,被古人視為博物...
生活空間中的藝術美在公共空間中展現,探索人孔蓋的設計演變與圖樣,揭示自我與城市的關係,深入認識城市特色。課程以色彩與構成為主,透過探索家鄉三重的特色景點,增強學生對地方的認同,並以人孔蓋圖樣設計為靈感,重新塑造對家鄉的印象,創作出美感的排列組合。
日常蔬果和校園植物多樣性,感受蔬果切面質感及校內植物。結合生物和童軍課程學習植物知識,加蠟製成質感蠟燭。設計健康早餐擺盤,與蠟燭共同呈現「活力早餐質有你懂」分享會,體驗生活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探索校園植物色彩 美感技術 色彩原理
透過膚色多樣性,學生開啟色彩觀察之眼。人與人彼此不同,互相尊重與包容。期待學生在課程中理解自己、尊重他人。
學生經歷校舍補強、風雨操場粉刷等改造,色彩轉換影響美感,部分配色改善效果,有些則糟糕。課程引導學生觀察現有配色,比較教室氛圍,以自己空間創造美感,應用在牆面、地板、窗簾與床包。3D立體呈現實體改造,想像接近現實。
探索視覺與非視覺感知色彩的多樣性。練習以文字描述色彩,透過觸覺、聽覺、味覺、嗅覺感受色彩。蒙眼體驗啟動其他感官,理解視障者的世界。累積實際經驗,真正「看見」色彩。認識、感受、聯想、探索多樣的生活色彩。
美感課程著重連貫性,以餐飲科為主。透過色票尋色課程,學生觀察日常色彩,用手機和工具收集色彩,理解色彩屬性。結合形式原理,用寒暖色和黑白灰進行配色練習。與鶯歌工商合作,使用宣紙和水墨流墨染,實作工筆蝴蝶,感受色彩特性和視覺美感。在鶯歌工商陶藝教室實作抽象潑釉與色泥漿體驗。Logo設計課程以校名TSVS結合餐飲科特色設計品牌,電腦繪圖數位化。以標籤貼紙印製Logo於伴手禮上,展示成果並進行回饋分享。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
七年級新生課程,結合色彩學與美的形式原理,探索構造主題。與社會科和數學科合作,介紹大稻埕文化特色和12個史蹟地點,學生實地採集圖文。數學課程理解線對稱圖形,結合大稻埕建築圖紋,設計具在地特色的建築紋飾,加入有意義的文字,展現在地文化和特色。
「校園MEET COLOR!」課程發掘校園色彩,參與式活動。三階段:1「色彩與AR」規劃房間色彩,結合安妮新聞 vol05和app〈黑青 Black and Blue Cosmos〉的AR。2「色彩採樣與分析」在校園找色彩,app做5色彩分析,感受色系變化。3「色彩圖形設計配置」用五色調色,製作色彩積木,設計圖形,注意色彩比例。增加色彩選擇、搭配與應用能力。
「發現-色彩漫遊中正」以周遭環境的美感引導學生發現、體驗。學生透過在校園中探索取材和取色,創作有邏輯脈絡的作品。脫離教科書和經典範本,師生一同走出教室,觀看世界的素材。
「學習歷程」是學生的重要資料,也是大學入學評估的參考。設計封面、自傳撰寫、學習檔案編排及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探討。透過校園攝影練習觀察物件構成位置,分析色彩,歸納美感要素、比例、色系運用及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平面設計。
「學習歷程」是重要資料,影響大學入學審查。設計封面、自傳、編排內容、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課題。透過校園攝影觀察物件構成位置、比較部分與整體關係。討論與分析色彩,歸納構成美感要素、比例、色系和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的平面設計。
努力滿足他人期待,假定角色分配給我們,如榮格所說的「人格面具」。任教這些年,見識學生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選擇符合期望的科系,卻選擇非相關工作。希望透過藝術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多元思考未來,減少此類事件發生。學生製作面具,遮蔽臉部思考外在與內在關係,創作中觀察臉部造型、融合視覺符號。學習色彩關係、穩固結構、豐富設計概念;製作主體、彩繪面具;戴上拍攝、分享理念;最後校園展覽供欣賞。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將基礎美感課程與設計方法做連結並以新媒體 VR/AR 做技術初探,整合美感社群學習資源,使「美感與生活」、「美感與設計」、「美感與新媒體技術運用」三者依序相互銜接,轉化合宜教材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