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蒙德里安畫作的構成,讓學生透過剪貼以水平與垂直的構成概念創作住宅建築立面設計。
以枯枝互搭構成立體空間,並以紙漿包覆或縫補構成鋪面,探究構造、結構與鋪面質感比例關係。
學生走訪校園採集質感及蒐集十二色相環的色彩物件,最後自造完成立體造型燈飾。
以枯枝搭架,組成符合構造功能性又合乎美的平面構架,以麻、棉為材編織鋪面,完成自然材質對話之美。
將門牌運用線上軟體進行色彩分析,加上各社區特有圖案,歸納出社區特色。
學生門牌訊息簡化為幾何圖形,利用切割的黑、灰、白色紙排列組合進行門牌構成。
從名片到微型教室布置,透過學習工具讓學生操作並體驗平面設計中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
透過對文字特質的理解、探索字體空間的平衡性重新加以設計,進行文字變裝秀。
理解筆畫與文字構成的關聯,將多個中文字拆重組成獨特合字,並絹印於提袋。
教師讓學生將膚色及髮色轉化為色票,學習色彩感受意象外,亦帶入人權議題。
以收納問題為出發,希望嘗試運用水泥、木頭等媒材,設計可合宜收納文具的器物組合,營造書桌的質感風景。
將物品質感顯微放大,簡化圖形後以膏狀的披土等媒材進行平面至半立體的質感紋理構成練習並佈展。
經由觸摸體會質地的差異感受,思考材料與質感間的關係,從而理解質感的運用原理。
強化構成在生活上的重要性,從基礎練習中了解構成的秩序與畫面的安排。
利用廢紙盒,以一片切割不切斷、加彎摺成立體構成的作品,從操作過程中找到構成不對稱的平衡美感。
藉由觸摸與創造,讓學生理解材質經過形塑後,會呈現出不同的質地視覺效果。
將構造概念延伸至扇頁小書的接合,設計創作個人小書並在書背使用線裝方式組裝。
採集校園色彩並進行校徽顏色搭配,運用軟體sketchbook 繪製十個校園特色logo。
讓學生紀錄並改變各種物品的質感後,運用不同質感選配餐墊,創造風格表現。
食譜書統整歸納出排版風格,並依照構成的美感要素,設計創作家鄉味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