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作為成果展現核心。
藉由質感的探索,發現環境裡的質感元素,運用色彩色調的搭配與質感元素的應用,設計富有眷村特色的水泥花器,在植栽選擇上也依色彩與質感的美感原則挑選種植。
學生運用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支撐性等質性上的改變,來乘載重物。
從所收集的質感資料庫中,尋找與個人特質相輔的質感,將個人造型與質感作連結,以攝影方式記錄質感的物質特性與抽象轉意。
透過配色原理的解說與色彩隧道實驗,讓學生嘗試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一層一層調整與修改,完成並用色彩說出自己的記憶隧道。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色彩之美與人工色彩之美;經親手調色創造色票;並實踐完成帆布鞋設計作品。
透過通用、無障礙、防呆、仿生與五感設計,使用設計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結構、構造的概念,透過具有厚度的紙板創造出紙椅模型。
引導學生對空間的觀察,透過建築史與現代當代建築的賞析後,透過建築師路易斯康引導學生創造質感光影紙箱。
了解格線、主從與對稱等構成概念,針對園遊會文宣進行版面構成,並思考設計如何融入攤位陳列、餐點擺設,展現美感訓練的進化。
採用紙張設計零件,藉由雕、摺設計出造型,思考結合方式,檢視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構造物。
學生利用質感差異進行異材質創作,鑲嵌或拓印在水泥表面,呈現水泥器皿質感。
從地圖中發現構成的原理與秩序,讓學生做出構成作品,培養自我思考生活美感。
介紹高雄景點為創作主題,完成構成美感訓練為主,認識在地文化為輔的平面創作。
透過紙材質的設計實作,學生理解到「結構」與「構造」關鍵要素之內涵與美感。
讓學生探索、體驗日常蒐集的材質改變後會呈現更多不同的質感樣貌,從做中學思考透過哪些加工技巧有著不同的五感感受與呈現。
製作生日燙金卡片設計作為成果作品,學生以能思考構成的文字擺放位置及圖案如何搭配的形式,在卡片上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圖案與文字造型構成表達在卡片上。
從生活空間色彩的組成、午餐的食材色票分析、蔬果色彩拼盤製作、服裝的色彩搭配等主題學習,並以編織完成日常餐墊,不僅可以廢物利用,更可提升日常美感生活。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引導學生歸納出美感的要素,讓學生規劃並且完 成一份具有自己特色的平面媒材。
分組設計建築柱式結構,從搜集資料、設計討論、實際操作、分享反思,完成設計與測試柱式受重能力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