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性別刻板」印象、「男生與女生」的特質,進一步帶領孩子思考「自己」的定義,透過分享討論,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探討性騷擾和性侵害的差別?透過班級團體討論分享,釐清觀念、介紹「# Me Too」運動。
透過「安妮新聞」裡介紹的「基本情緒圖鑑」、「情緒探索地圖」、「看圖說情緒」版面中的圖案及豐富的顏色,學生將情緒轉換成線條的想像力創作,嘗試具象情緒的連結與隨心創作。
教師針對報紙內容,與學生討論分析此新聞主題中, 要傳達的主要內容與版面設計具有那些美感要素。 透過選擇不同主題安妮新聞,進行詳讀,分析不同單元的版面安排、色彩、文字及落版與傳達的內容。 最後排版成一件具個人風格作品。
藉由讀報知識,搭配健康課和社會課談到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問題,增加學生對環保議題的認識。採取小組閱讀的方式分組進行不同主題的閱讀。
安妮新聞報紙的閱讀課程是延伸英文課堂中的閱讀策略-心智圖(Mind Map)而來,在學習完如何繪製心智圖來輔助閱讀之後,讓孩子們試著閱讀報紙,找出主題之後,對於主題概念,繪製出自己的「朋友」心智圖。
空間無所不在,而人為產生的建築空間更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常見的空間特性與型態,從外型、構造、色彩、機能等,逐一加深鑑賞的廣度,並透過艾雪、達文西、高第…等作品,體察其中的創意與巧思,進一步介紹透視法,創作具有透視感的平面空間圖、於其中設計建築基本外觀。
培養孩子對動物保護的意識,需要靠日積月累的薰陶來融入生活。本次結合內容多元、視覺影像豐富的安妮報紙來做導讀,以此引發學生興趣,再讓孩子分組蒐集資料後做報告。此外,讓每個孩子選擇要自己的關注動物,做為個人創作的主題,完成後與全班分享,最後放置在教室的作品區來展示。
鎖定第十期的第6、7頁之情緒圖卡,透過感受、觀察,分析圖卡的物件、色彩與情緒的關聯,且因個人經驗的差異,也會對圖卡產生不同感受。在同學分享的過程中會發現,每個人應經驗不同,也會對圖卡上的物件產生不同的聯想、情緒反應,而色彩所帶來的感受,則有較多的共通性。
將安妮新聞融入既有的社會技巧課程中,結合第 10 期的「情緒」和第 8期的「朋友」兩概念。以讀報、經驗分享、換位思考和體驗遊戲等方式,嘗試讓情緒變化可以更具體地被「感受」,引導學生認識情緒、反思情緒和調節情緒,並為自己擬出一張情緒療癒的處方箋。
微距偵探課程希望利用安妮報紙「在分子的尺度裡著色」來觀察,透過顏色的渲染,進而了解細菌、病毒以及微生物的美麗之處。在疫情的時代,培養對細菌和病毒的正確觀念,並透過單眼相機觀察,找出細菌和病毒的棲身之處。
從日常生活中察覺自己的壓力來源,搭配安妮新聞 vol08 能從瞭解自己個性開始,發現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產生的生理、心理影響及其後續影響,讓自己能找出得宜的解決抒發辦法。
喚起聽覺的感知能⼒,並思考聲⾳所帶來的意義。將聲⾳化為創作素材成為作品。
手作情緒口袋書、金色刮畫、安妮八格書,並以碎紙即興創作。
讓孩子們對垃圾的刻版印象改觀,了解回收的三種分類,並推行於生活當中。
以「向太空人學獨處」為題討論,並從文字圖像認識情緒,製作減壓玩具。
了解顏色傳遞的訊息感受、刊物編輯的邏輯與版面配置,並了解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以安妮新聞第六期延伸至藝術家描繪瘟疫時代作品,引導學生從疫情色彩聚焦至日常上學路,歸納五城色彩。
透過安妮新聞第十期情緒篇章,帶領學生讀報,提醒學生思辨內容,認識情緒,了解圖騰、文字、紙的起源與關係,並練習寫美術字 POP,最後讓學生反思與創作自己的情緒圖卡。
經由色彩心理學,讓學生了解「顏色與情緒」的關係,再以撕貼作品解構當下情緒
使用安妮新聞第十期 p2-p3、p6-p7,搭配綜合課的情緒觀測站以及自我探索的單元進行自我情緒探索的延伸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