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官當中,視覺接收的訊息占了絕大多數,導致現代人大多依賴視覺來生活,甚至會讓自己忽略其他訊息的可能,相較之下,聆聽卻是默默地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也讓我們收到不同的訊息。
課程的起心動念來自這句訪談中的對話,報導中也提及:我們常常透過「畫面」建立記憶,這次我們要透過藝術家吳燦政老師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用「聽」的。在一個以視覺接收訊息的時代,快速瀏覽留下印象形成認知儼然成為一種基礎技能。
透過安妮新聞的閱讀,我們走進一個橫跨時代的房間。學生在線上替房間填色,累積色彩搭配的經驗,並且欣賞經典設計。透過線上三維建模工具Tinkercad,設計出屬於自己最有特色的椅子。
這期安妮新聞剛好與綜合課本內管理情緒的單元主題互相呼應,主要讓學生能認識情緒,察覺自己的各種情緒,並瞭解到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也讓學生瞭解適當的情緒抒發管道。
學生能了解安妮新聞的版面構成與元素。 學生能探究 1214期、聆聽特刊安妮新聞的主題。 學生能思考與討論12、14 期、聆聽特刊安妮新聞的圖片蘊含的意思。學生能仔細閱讀每一版面的文字,寫下或說出自己的感想。學生能了解安妮新聞與一般報紙的不同。
利用安妮新聞的封面,帶領學童找到及討論何謂「希望之門」,期許孩子打開心中之門,發現多面向的自己。
觀察、觸摸不同紋路與質感,利用擦印、壓印方式記錄下來,設計一套服裝作品。
引導學生以視覺藝術呈現多樣聲音表現,將聲音轉換為畫布上的獨特藝術作品技巧。
課程聚焦於心理學,引導學生認識、觀察情緒,進而探索情緒表達、情緒的複雜性。
閱讀情緒探索地圖,藉由看圖說情緒的單元擴展情緒詞彙,將圖案連結至不同情緒。
學習如何有效地閱讀和理解報紙,如何從報紙的各種元素中獲取及解讀的主要訊息。
了解七位設計師的成長之路,鼓勵學生尋找自己的夢想,並嘗試接觸相關的領域。
閱讀安妮新聞的聆聽專刊裡關於聲音的各種文章來討論聲音以及聆聽的不同可能性。
紙雕的作品材料簡單,卻能因為創作者的構思和親手操作,說一段不簡單的故事。
利用「人格特質蒐集卡」,結合周哈里窗的四個我,了解自己與朋友的人格特質。
比較國語日報與安妮新聞兩種報紙不同,最後由學生仿照安妮新聞設計出一則報導。
引導學生分享及表達基本情緒,再從基本情緒延伸情緒粒度,將情緒說得更清楚。
實施對象 學制:國小 課程講師:呂郁芬 講師 班級/人數:五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呂郁芬 講師 班級/人數:
認識土耳其穴居及欣賞其他國家的地下城文化,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地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