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由學生周邊的保溫瓶開始探討,在相同容量下比較保溫瓶不同長寬比例的差異。透過測量與繪製將保溫瓶外觀簡化成平面的狀態,在矩形空間裡做水平分割,重新設計各個機構間新的比例關係。 接著以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引導學生操作水平加上垂直的分割,並欣賞純粹幾何抽象的美感。
藉由分別建置兩種不同的形式(面、支架)與各種型態(麵條、吸管、毛根、鋁線)的材料,使其能承受特定重量的結構,來做第一步的教學─穩定耐重結構以及材料和其相互關係的探討。第二步再就學生所建置出的結構(紙結構以及第二階段各種線材的結構),來假設如果人位於這樣結構形式的內部,會有何種美感經驗與感受,用以探討建築結構與內部空間的關係,並以本校活動中心的內部空間和其他建築作品為例。
《軟硬兼施「撐」起一片天》-讓孩子從觀察自然界的結構奧秘,發現生活當中實用器物的結構巧思,從蜘蛛網的網狀結構,思考力學的平衡與之稱的關係,進而運用其結構原理,創作一個實用的桌上型置物網架。
藉由秩序與構成的⽅式,將頭像變成⼀個圖案(pattern),經由排列練習的⽅式以⼿機順時攝影的⽅式,學習觀看舒適的排列⽅式,以定位點放置各種不同的幾何形狀去組合,並且進行討論。
這次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美感素養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啊!有~美!」的感受,透過本次美感課程,進行社區公共設施—孔蓋踏查,藉由孔蓋中圖文配置歸納出「構成」及「比例」的構面,並能嘗試轉化應用於個人「類人孔蓋藏書票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及嘗試具個人特色的美感創作。
「食,在美力!」即是「飲食,重在美感力!」本課程先從文具用品及書桌、書房擺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為具情感層面如溫暖、安定、冷靜…等畫面構成,並運用於淋醬、乾糧練習及甜點擺盤實作,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合於美感的擺盤組合。
模仿蜘蛛網的結構練習環保袋的製作,理解對稱造型與規律的配置為結構穩定的基礎。進而運用到生活中的置物網架的設計,在結構安全的考量下並展現力量的結構之美。
將學校豐富的植物生態與美感構面的構成做結合,讓學生從學校日常會用的餐袋,去發想體驗生活的美感課題。
本課程主要運用「構造」的美感因子,以板材(瓦楞紙板、描圖紙、鋁箔紙等)與線材(麻繩、鋁線)為媒材,採彎、折、捲等方法產生形體變化,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法來組構這些媒材。最後加上燈光的投射,以產生光影的變化。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承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標準。
在生活中發現質感的多樣性會與視覺美感的感受相關,連結對於質感的觸覺經驗進而發現質感對於美的發現。
美感的入門是讓生活有感,從搜集不同質感的經驗來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逐步累積對出生活的美感的使用經驗,並運用質感鋪陳感受的層次性。在人為技術介入材料或基本的材質選擇更替練習,了解當材質樣貌改變後,質感的多元特性將觸及美感的理解層次。
以「質感」為主軸,討論水泥與砂石的比例、植物的搭配、放置的空間能否產生合宜的質感意象。
藉著被攝者多動向肢體張力的表現,攝影者從多角度探索畫面構成概念,拍下照片進行分析、比較與討論。
本課程以色彩構面呼應 108 課綱之素養導向,連結學生於七年級所學習的色彩學基礎知識,以「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過程影片為引導,使用日本色研 PCCS 色彩系統之「129a 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教學模式,針對校園各角落嘗試進行關於校園色彩合宜性之「調和的色彩」的觀察與實作探索研究。
課程以「質感」為學習要點,我們藉由觀察建物的材質,引導學生體驗建物組成的材料在視覺與觸覺上給人的感受,並且可以透過物體表面的質地,了解物質的組成成分,進而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能夠區辨紋理質地的特徵,感受物質在光線下呈現的色澤、粗細、密度等特性,以產生美感經驗。
希望重啟學生對生活物品的質感觀照,透過觸摸比較、實際運用、討論分享等,開啟學生的審美體驗,進而將質感知能運用於生活。
在單元課程當中,讓學生藉由探索城市與生活週遭既有的材料,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差異,進而發現生活中各式的人造物與自然物的材質特性與質感,並且能進行自我的思考與判斷,建立自我的材質的分析標準,進行分解、分類並重組再製,透過解構再重組的過程,刺激學生的美學邏輯思考與個人美感準則,並建立自我的城市微光寓言。
以質感巧克力球的製作,引領學生嘗試不同質感的感受,觸覺及味覺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