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媛|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學科研究中心顧問、博物館學會理事、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主持人

基亞斯瑪當代美術館入口

  • 基亞斯瑪當代美術館入口

多元美感經驗的實踐場域

當代藝術教育的活動種類多元而豐富,過去我們所熟悉的藝術教育包含有「本質取向」的偏屬藝術智能的學習,例如老師教我們「如何畫一張水彩畫」,或「如何欣賞巴哈樂曲的風格」等;或是偏屬「環境取向」從藝術出發,發展人文藝術的多元的知能等,例如:介紹歌德式建築從去了解歐洲基督宗教文化、學習舞蹈去幫助肢體的協調等。

雖不同於學校有系統性的課程規劃,主要是手眼練習和基本繪畫技巧的訓練,培養學生創作及藝術理論的能力。過去一百年,美術館的藝術實踐從包浩斯(Bauhuas)策展到白盒子(White Cube)展示理論,現代藝術與建築空間的表現性和純粹性,把自己打造成為擴展視覺經驗的重要實驗場所。

透過許多專業努力,美術館的空間與量身打造的展覽企劃,經「規劃設計」的工作坊、導覽、特展、藝術家面對面等活動,美術館不止於典藏與展示,同時也歡迎人們透過參觀美術館建築體驗開放空間,欣賞當代藝術的展覽裝置,認識藝術家的視角、創意和解決問題的想像。當代美術館是的教育,的確可以擴大我們對藝術的想像,與日常生活產生更多跨域的連結。已然是另一種整合型的加深加廣的學習經驗。

基亞斯瑪當代美術館內部空間,曲型坡道在牆的右側。

  • 基亞斯瑪當代美術館

基亞斯瑪當代美術館入口,放有導覽小冊跟樓層導覽。

  • 基亞斯瑪當代美術館入口

走進21世紀新形態美術館

隨著21世紀美術館的角色與功能的擴張,未來的美術館也可能逐漸成為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心;舉例來說:國立芬蘭基亞斯瑪當代美術館,鄰近赫爾辛基的國會議事館、公共圖書館、中央郵局和音樂廳等,為致力於與學校等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就特別設有公共服務部門,專門提供「藝術體驗的服務」,從製作展示品解說牌(標語和牆上的文字)到擬定大大小小的活動企劃。希望能為平時沒有機會參與美術館的人,創造交流的契機。

而美術館作為社群的資源中心,可以讓來自不同背景的觀眾到同一場所經驗美感的張力與解讀展覽的意義。例如丹麥的路易斯安那美術館:透過欣賞建築、展覽設計、主題研究、空間安排與動線等,從認識藝術家到參與工作坊課程,美術館的教育活動,基本上關注許多不同年齡觀眾的學習面向,針對不同年齡的觀眾設計不同的解說工具。針對學齡前兒童,他們以遊戲引導的方式,一同去發現、實驗和創造。對年齡較大的孩童,當代美術館也會以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及互動裝置吸引注意力,提高專注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國的設計博物館、設計中心、建築中心,均紛紛利用館內的典藏,精心規劃推出一系列設計相關課程,讓國高中的大孩子們可以有許多創意和實作的機會。

因此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美術館不只是建築物和作品具有魅力,同時也懂得與觀眾創造鏈結,與更多外部機構合作,從參觀者的角度思考服務設計,以展覽和多元的活動為觸媒,變身成為學生、家庭、學校等對象,既舒適又愉快的學習場所。 

 

路易斯安那美術館戶外雕塑景觀

  • 路易斯安那美術館戶外雕塑景觀

路易斯安那美術館的兒童中心

  • 路易斯安那美術館的兒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