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人文、工程、數學、藝術、科學,皆是相互連結的。每一個都是延續的工具,並且可以有意義地解決實際問題。」

Marcos Novak穿黑色上衣個人照


Marcos Novak|

是一位藝術家、理論家與超建築學者,同時也是虛擬環境建築空間運算、生成及互動設計藝術先驅。目前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分校媒體藝術與科技計畫 tranLAB 的創始人。


Marcos Novak黑白個人照

美是見仁見智,亦或有一套共享的感受呢?而我們又如何擁有宏觀的視角觀看這個多元知識的綜合型世界呢?加州大學媒體藝術與科技所教授Marcos主講「包浩斯之外:跨建築、跨疆域、與THEMAS」,開啟了人們思索客觀美感與跨領域學習。

揉入教育裡的客觀美感

Marcos談及客觀美感,包括美學、時機、道德上的好。他以三張圖為例,圖片當中各自有一朵美麗的花,但因容器的不同,而有差異的生長姿態。有人認為放置於花瓶裡的花朵已奄奄一息;有人認為培育於花盆中的花兒,儘管有泥土的滋養,卻受到了限制與禁錮;有人認為直接成長於大自然中的花朵,因受到大地的滋養與蟲鳥的互動,而顯得朝氣蓬勃。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運用更全貌的觀點看待世界,並細細地思索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而設計也涉及解決問題的層面,Marcos認為關鍵是「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意思是與其去教授解答,不如教授孩子擁有探究問題的能力。

藝術與科技的跨域邂逅

面對教育系統中,過度地著重專業的學習,以致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失衡的狀態。對此,Marcos提醒我們必須重新看待知識,並以一種超領域的方式來面對。

Marcos曾歷經搭乘飛機盤旋在日本上空,目睹日本311大地震,與排山倒海的海嘯。而福島在這場震動後,更出現核災的危機。於是,Marcos將福島震災帶給他的感受轉化為「Fukushima ! Fukushima !」作品,裏頭探索著人類居住與技術災難的問題。Marcos奠基在事實上,將核災現場創造成一個半虛擬的世界。藉由畫面中虛與實的交錯下,出現在眼前的是墓地場景與死寂的音樂,以及藏匿於其中的顫慄故事。

同樣以地震作為創作靈感的作品,Marcos將他經歷在天空中俯視日本災難的感觸化為「Κηφήνες」作品。此件作品是以古希臘文命名,意思為無人機。無人機在空中的飛行,依據著電腦的演算法,計算出航線的目的地與特定的目標點。然而,他也刻意營造出無人機不斷地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使得機器最終無法抵達目的地。他藉由這樣巧妙的安排,呈現出人們現在的處境與想要抵達的理想境遇。「希望自己像是一位飛行員一樣,駕駛著飛機鳥瞰這一切,並以宏觀式與整合型的策略與視野來看待世界的全貌。」跨域之於Marcos,承載著他追求見樹又見林的偉大氣魄。

給學生的挑戰,製造世界

在Marcos教授的學程中,他強調「製造」(make)的重要性。藉由親身經歷的製造經驗,最終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我們可以進入其中的世界。那麼,第一是製造有創意的問題(並非僅是發現問題)、第二是從人性著手,製造工具。譬如當我們進到工程領域時,需製造機器、製造引擎,藉由這個過程就會專研熱力學的知識,促成理論與實作的思辨;或者我們製造宇宙,且別恐懼數理,而是如同數學家一樣使用它,以達成我們的願景;而當我們進入藝術領域時,   Marcos鼓勵製造典範,就如同博物館與美術館裡中的作品般。最後,在科學領域的部分,應設計實驗和創造普世性的知識。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不,這才剛開始呢。Marcos認為我們應當把上述不同領域的知識融合成一塊,進而製造一個世界。而知識也不僅是知識,它是能建立在虛擬世界裡,並連結現實,以傳遞至更久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