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綱是一種活的文件,它並不是一個靜態、固定的文件。它是動態,是不斷地調整、修正、更動的內容。所以它永遠沒有最後的定稿,或者最終版。」-Mikko Hartikainen
Mikko Hartikainen著藍色西裝個人照

Mikko Hartikainen 曾於芬蘭的高中長年任教、現任芬蘭教育署基礎藝術教育委員會參事 ,目前被派任於藝術部門負責普通高級中學與基礎教育事宜。他講授「以課綱改革驅動芬蘭全國性學習」,引領觀眾反思芬蘭教育體制的維新。

 

別活在象牙塔,與時俱進的新課綱
芬蘭的學校與課程已是全世界的標竿,為何還需要改革課綱呢? Mikko 認為:「全球環境與文化正不斷地改變,我們不能活在象牙塔裡,而需要與現實的社會有所連結,才能具備更廣泛的視野。」

歷經十年的社會辯論與大規模的課綱改革,此次重點之一是教師的訓練。Mikko 提到:「政府並非單向的要求老師如何教授學生,而是以一種雙向的溝通與合作的方式,讓關心教育與改革的教師們一同投注其中,並建立自發性的教師教育制度。此外,出版社也會一起參與規劃課綱的行動,以利其掌握未來的教育趨勢。」 芬蘭透過中央層級、地方層級、民間的共同努力,齊心建構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們都能受益於教師的教學。

芬蘭豐碩的教育成果,來自歷史的淬煉與革新。自 1970 年代起,芬蘭即開始實施全方位教育,並逐步發展全國性的課綱與建立基礎教育體制。到了 1990 年初至今,中央政府採取極度信任地方教育單位的態度,讓各個學校發展他們的教學方法與教科書內容,並給予地方決策權,而不再倚靠督導或處罰制度。

Mikko 提及:「這強大信任的背後,是基於政府對於地方教師與行政人員的文化資本有著深度信賴。」如 2018 年芬蘭的 Pääskytie 學校以信任師生的態度,讓老師引領八年級學生們共同製作「攀牆 (Climbing Wall) 」計畫,促使學生們參與自身校園空間的創造。由此,芬蘭的各個學校所設計的課綱,皆有著獨特的價值與特色 。

芬蘭學生在桌上進行彩繪攀牆 (Climbing Wall)的課程 芬蘭學生在壁面上進行攀牆的彩繪創作,有兩位女學生站在桌上著色高處。 芬蘭學生將草圖作品貼在牆壁上,並拿起畫筆補色。

21 世紀的橫向能力與全方位學習
芬蘭新課綱的總目標是提升孩子的橫向能力 ,包括:

1. 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2. 文化識讀、互動與表述能力
3. 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4. 多元識讀 (multi-literacy)
5. 數位能力
6. 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
7. 參與、影響和打造可持續未來的能力

這七種能力涵蓋知識、技能 、價值 、意志 、 態度。而每個學科所強調的面向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之間的跨學科合作就顯得相當重要。在這七項能力中,Mikko特別提及多元識讀的才能。在此項能力中,學生必須閱讀各種不同的文本(口語 、視覺 、聽覺 、數字 、動作 等等符號所傳遞的訊息 )與素材,進而解讀多元符號的意涵。除了理解與分析外,Mikko 亦強調設計多元符號的重要性 。

藉由不同橫向能力的培養,創造了不同學科之間的連結,也開啟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加入的契機。從校園裡教師之間的合作,擴及至與廣大的社群協作,以供學校變得更有創意、教育資源變得更豐富、學科與生活之間有更良好的整合。

芬蘭兩位學生穿著休閒服在木板上進行彩繪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