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黃琬雯個人照片,側臉面帶微笑。


黃琬雯

  •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 博士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
  •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 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今井研 海外研究員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採用「藝術」與「設計」雙主軸跨域教學的方式,教學特色主要為「跨域學習、實作實習與團隊合作」,並採取Studio師徒制教學,在不同導師的帶領之下,透過不同環境及多元媒材的啟發,刺激藝術與設計創作的創意發想。

 

元智大學設計學系的一位男性師長與學生合影

  • Design Studio師徒制的教學,開啟學生潛在的美感與能量

 

設計思考的養成

設計是一種心智能力,它需要知識做基礎,但設計知識本身不是設計。設計的心智能力也許是天生的,如同語言能力或邏輯能力一樣,但也是可加以鍛煉的設計教學就是在鍛煉這種能力。藝設系的學生在大ㄧ大二都需要同時修藝術創作和設計創作双Studio,到了大三才分組進入藝術或設計專業課程,大四的畢業製作也會隨著實習老師專長與教學方法的不同,而呈現多元的發展與呈現。「設計創作Design Studio」教學的內容主要在教導學生如何進行設計思考與判斷,傳統設計教學直接從機能需求切入設計的教學法,無法培養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心智,導師必須透過「閱讀、分析、描述、轉化、寫作、論辯與呈現」七個設計思考的進程與議題導向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看法」和「作法」。「看法」是閱讀事物與環境的方法,「作法」則是透過「看法」所建立之創作邏輯、程序與手法。大學的設計教育中,訓練學生的「思考方式」比教導基本的「知識與技能」還要重要。導師需掌握外在環境參數與內在動機參數,讓學生透過師法自然及生活的觀察,再轉化為自己創作的詞彙和語法

 

基本設計對新鮮人的衝擊與挑戰

學生在剛進大一Design Studio就讀時,普遍挫折感都滿大的,因為導師給的課題、學習方式與評量標準都與高中美術課程有很大的差異。一學年通常會有8~10個設計課題,執行課程的時間短則2週,長到1~2個月,有些課題是連續、循序漸進的,有些則是獨立的訓練課程。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記錄與分析能力,再給困難度較高的實作展演性的課題。著重在學習態度、美學意識與團隊默契的養成。大一設計創作課程的教學主軸是「自我探索」,以不同媒材如:文字、繪圖、模型或影像來呈現。所衍生出來的課題雖然因不同的Design Studio,而有些許差異,但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以王耀邦(格子)老師的教學為例,說明如下:

 

對自我的探索

對大學生(18~22歲)來說,自我認同、自我統整、價值觀、生命意義等緊扣著「自我探索」的議題,都可能是激發創作的繆思與動機。所以超大尺度與多元表現法的「180X180自畫像」幾乎是所有大一Design Studio會練習的課題,另外以大量文字描述自己的課題「用一萬字描述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以及利用影像剪輯影片「不為人知的XXX」,都是在訓練學生使用不同媒材(文字、繪畫、模型或錄像)來表現自己的內在性格、外表身體與眾不同的地方,最後在公眾面前呈現出來。這些「自我探索」的相關課題訓練了口語表達能力、自信心,也強化同儕彼此間的情感與信任。

女性學生的自畫像作品男學生用原子筆畫的自畫像作品

  • 用一萬字描述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

 

透過生活的觀察與記錄,培養美感、手感與設計思考

「美」存在於上帝的創造,「美」也可在人類的創作中被尋見。「美」就落在人間,在生活的細節與環境的角落,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美感的養成,最重要的是培養在生活發現美的能力,其次是善用美的元素,透過日常所累積的美感經驗來做選擇,組合成多層次與豐富美的創作。像是「一月穿搭記錄」就是在訓練學生,「有意識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衣物與配件,顏色、比例、質感與整體構成,都體現了個人的品味與其對美的認知。而這個小作業的成果,確實改造了不少學生的穿衣風格,不是讓大家都穿上一樣的制服,而是在過程中尋見適合自己的美感。

改建學校工作室而成的咖啡館

  • 改建學校工作室而成的《陌憩》咖啡館

蘑菇快閃店的踢恤商品照

  • 《陌憩》蘑菇快閃店

 

另一個經典課題是誠品24小時觀察,大一新生體驗在書店待一整天,而且無法睡覺,手上拿著相機或素描簿記錄他們覺得特別的人、物件或事件,每小時畫一張速寫加文字記錄,並且要上傳臉書打卡。類似的練習也運用在各種展覽與城市活動的觀察(例如:臺北白晝之夜等)。透過長時間,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記錄空間中所發生的事件,存在的物與流動的人群活動,來培養學生對事物細節的專注力和觀察力,理解設計的解答與構成不是唯一或單一向度的,而是多元與多層次。這些訓練對於之後美感的創造與創作,都是很重要的養分與設計觀念的建立。

學生的作業紀錄

  • 誠品24小時觀察

 

以實作展演來經歷設計創作的完整過程

要提高學生作品的完成度,以及調整創作態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要1:1實作,且要公開評圖與展覽,接受專家和群眾的建議與批評,才能真正經驗完整的設計歷程。「咖啡攤車與咖啡館」和「微醺音樂節」都是發生於元智校園的設計展演與實作,其中「咖啡館」是改造學生自己的工作室,同學在過程中需要一起討論主題與風格、規劃空間配置草圖、到工廠批貨講價、調水泥砌磚、使用木工設備、製作傢具與周邊小物、設計菜單文宣、選擇適合的器皿燈飾與服飾布品、學習品咖啡泡咖啡和烘培擺盤,最後是展演呈現與服務待客之道。當咖啡館開幕的當天,慕名而來的老師和學生都會擠滿整個工作室,等著品嚐同學特製的飲品與料理,不同組別的咖啡館呈現各異的風格於一小間工作室裡,有森林少女系、文青工業風格和臺日混血風等,像是藝設系多元與複雜的構成,但卻彼此包容為一整體。

森林少女系、文青工業風格和臺日混血風格的工作室一隅的照片

  • 設計實作歷程,是學習把一件事做完整

 

以手足向材料與場域學習

設計教學在教導如何做設計,也就是設計決策。設計決策關乎(1)思想與觀念(2)知識與資訊(3)工具與方法等三項設計資源的運用。有經驗的導師通常會透過不同的材料與場域來刺激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訓練學生用手來熟悉材料與其間的構成邏輯,以創造多樣豐富的形式 ; 走進不同的場域跟不同的人交流、學習和合作,觀察環境和行為的關係。設計就是在日常生活裡,重新發現美的存在與創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