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曾俊儒穿條紋襯衫個人照


曾俊儒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教授  
  • 臺灣醫學設計學會  理事長  
  • 產品設計與開發實驗室  創辦人暨主持人
  • 健康產業創新產品設計與開發聯盟  創辦人暨主持人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作臺灣本土第一個高等工業學府。將「實務研究型大學」及「企業家搖籃」作為辦學的核心理念,致力培育具有實務技能與敬業樂群的人才為目標,這樣的理念堅持也在2020年獲得「QS亞洲大學排名第95名」榮耀的肯定。本校工業設計系是全國第一所設立「工業設計專業領域之工業設計學系」的大學,1912年創立至今,持續發展具重點特色的學系經營方向,成就了許多工業設計領域的領航人才。

 

本系將「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並重結合。理論方面,著重於設計基礎的養成,以及相關研究的拓展學習;實務方面,除了重視設計技藝工法的傳授,也透過專題的實作課程規劃來鍊結產業,強化學生在面對社會及產業實務問題上的解決能力。若深入碩博士班的研究領域,本系更強化師徒制的效益,針對特定產業的實務議題深入研究,以求貢獻特定產業的研發與創新。以下特針對本系設計基礎課程說明並略舉幾個課程為例:

 

大一是培養基礎能力的階段,因此學習目標仍著重於美感與造型能力的養成。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成為一位設計師的必備條件,而溝通的媒介不外乎「圖像」與「模型」兩種形式。因此大一上下學期分別對應開設了「平面設計」與「立體設計」兩門基本設計課程。平面設計課程的部分,老師們嘗試從生活中挑選課題,使設計能夠與生活有所共鳴,藉此讓同學了解平面設計的價值。

 

《北科上河圖》這個題目便是一例,讓學生們去觀察校園的各個角落,並分別製作一幅校園景色,最後將作品串聯起來,成為一幅數公尺長的 「上河圖」。每一屆學生在製作這項課題時也有不同的製作主題:玻璃紙燈箱、立體剪影雕刻等等,也因此產生了好幾代特色各異的「北科上河圖」。兩位學生的《北科上河圖》作品

  • 鄭孟淙老師指導《北科上河圖》作品

《轉化》主題則是訓練學生們整合資訊並將其圖像化的能力。透過平面圖表的方式介紹各種動植物,藉由將複雜的資訊轉化成容易理解的視覺圖像,讓觀眾更容易吸收理解這些重要資訊。

《轉化》作品圖片,由六角形雷切花紋木盒組構而成 《轉化》作品圖片,以植物形狀為操作依據的紙雕 《轉化》作品解說圖面《轉化》作品解說圖面2

  • 范政揆老師指導《轉化》作品

立體設計課不僅訓練學生的造形能力,更建立對議題的思辨整合能力,例如各種課題的練習:

《議題設計》:學生藉由議題的探討思辨過程,深化剖析事件的諸多面向,提出自己剖析見解,並進而設計出符合當下最適當的作品。

曾俊儒老師、謝瑩奕老師指導《議題設計》作品

  • 曾俊儒老師、謝瑩奕老師指導《議題設計》作品

器》:探討植物器皿之間的關係,如何創造功能美感?如何相互映襯?等等的設計細節,都會體現在產品的造型之中。《花器》:利用曲線花器與植物探討植物與器皿之間的關係

  • 鄭孟淙老師指導《花器》作品


《棋》:不限材質,發揮創意改造任何一種棋類遊戲,從零開始發明一款桌遊也可以!

鄭孟淙老師指導《棋》作品

  • 鄭孟淙老師指導《棋》作品

以上僅介紹部份大一設計課題內容,每一屆不同的指導老師也會帶來新的變化。但能看出老師們運用有趣且貼近生活的課題,將設計帶入生活周遭,使同學們更能了解如何將自己的想法透過平面或立體設計呈現出來。

 

大二起規劃專題式的設計課程。專題設計課採2~4位老師共同指導的方式,訓練學生發現與定義問題的能力,進而學習如何針對特定議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法及原型實作。課堂上也經常邀請業師共同授課、評圖,讓學生們能夠多方吸收產業新知脈動與業師的專業建議,增進設計作品的創新性及完整度。每學期期末舉辦的設計週,是同學展示自己這一學期的作品的時機,也能夠增進不同年級、系所之間的交流。並邀請系所老師與業界老師評審,選出每班的金、銀、銅獎;同時也會評選出「金酸莓獎」,以幽默的方式鼓勵獲獎的同學再接再厲,創作更優質的作品。

 

從一開始的設計理論學習,培養基礎的美感能力,接著進入平面設計的實作練習,再到立體設計的概念具象化呈現,透過階梯式的課程安排,讓同學能夠循序漸進的掌握設計所需要的各項能力,並再一次次的實作中,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作品當中,藉此希望能夠引導同學們,成為一位擁有自我特色的優秀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