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菲莉老師著藍色襯衫在台上發言個人照

「 透過不同文化的交流與激盪,是讓孩子們看到世界有各種可能。」

2017 一年的光陰裡,當時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處長簡菲莉及其團隊致力於串連公部門教育部與教育局、10 所學校、專業規劃組織都市酵母、5 位設計師合作並開展宜蘭的全環境教育行動 。透過由上而下的政策與由下而上的支持,讓優秀的專業組織與設計師有自由揮灑創意的空間,並促成孩童透過美感教育,恣意地綻放天真與體驗生命的豐富性 。


與地方共振的設計師
由地方與國際所啟動的創意,簡菲莉引入香港、西班牙、義大利、法國、荷蘭專業設計師,並分散地選取城市與鄉間的學校,創造資源平均分配的機會。其中,香港鍾燕齊設計師將自己設計的玩具帶給原住民孩子,而孩童藉由玩樂,打破了起初因靦腆所選擇的沈默,同時,也學習自我表達的能力。

西班牙的設計師 Mónica Gutiérrez Herrero 邀請小朋友回家收集垃圾,並以此作為素材,打造人人都是超人的創作表現。過程中,孩童們 爭先恐後地搶著眼前形形色色的垃圾,讓眾人對於「垃圾」的既定印象被翻轉。這種重新給予垃圾不同於世俗的定義,正與 2019 年上映玩具總動員 4 裡的叉奇 (Forky) 不謀而合。這兩者皆是激發孩童們批判性思考,並建立自己觀點的能力。

來自法國的 Sali Sasaki 與當地國小生全班共同製作宜蘭地方誌。在設計師的帶領下,孩童們細膩地觀察每天上學路徑中的人事物,並促發他們溝通與實踐一本長達 25 公尺,類似於清明上河圖的創作。來自義大利的 Sara Ricciardi 則以活潑與奔放的身心,帶著學生們製造樂器與創作部落圖騰,以激發孩子們的五感體驗。 孩童們細膩地觀察並實踐一本長達 25 公尺,類似於清明上河圖的地方誌創作

山海裡的美感練習
荷蘭設計師 Vincent Wittenberg 帶領孩童自在地親近自然環境,如在微微細雨的時候,讓孩童們穿著雨衣,搬著椅子與黑板到外頭上課。接著 Vincent 搖晃大樹,讓樹上的雨珠與小蟲子落下。儘管一開始孩子們嚇著,但不一會兒的工夫,大家紛紛抱著樹,並蹲在地上觀察著自然裡的萬物。而設計師透過神秘的鞋盒,讓學生們將盒子穿洞後,在裡頭放一顆小鋼珠,以及運用自然界的事物裝飾於其中。他希望透過此作品,讓學生設計自己最喜歡的教室。而那顆小鋼珠,即是孩子的自我投射。

Vincent Wittenberg 帶領孩童自在地親近自然環境,在森林裡手拿佈滿苔蘚的泥土跟學童們一起觀察。

學童們坐在森林中聽老師講解

學生們穿著透明雨衣在下雨的森林裡面參與課程 學生們穿著雨衣坐在書桌前在森林裡面聆聽Vincent的課程

簡菲莉提及:「設計師帶著各自的文化背景,介入宜蘭校園,並給予孩子們有別於以往的藝術課程,同時也開展地方與國際文化交流的機會。」而這份特殊的體驗,亦會留在孩子們的心底,長出或淺或深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