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許涵宣教師穿灰色上衣個人照

 

許涵宣臺北市立天母國小美術老師,畢業於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舞台設計組。課程特色著力在培養對美的眼光以及環境的感受能力,擅長空間美學與異媒材的整合,希望用教育的力量,讓世界更美好。
FB:海豚底家AvA


課程簡述(特色重點)
本次課程特色以演化為題。去思考人類與生物的演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對應科教館中的展覽:「仿生展-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中,人類科技的突破與發明也與自然界生物的特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課程特色以美感閱讀為知識的載體,結合五感體驗的藝術課程,用美學的視角切入科學思考的維度,讓展覽知識更加鮮活有趣。

 

分享在課程方面是如何設計出面向社會大眾的教案
課程設計首要釐清參與的年齡層,設定教學目標,展覽的核心價值與展館屬性。規劃活動與課程時,要兼具學習的知識傳遞與活動參與的樂趣。在活動安排中知識的難易度要有所區分,太過簡單會失去挑戰的樂趣,太過困難也會成就感低落。而課程結束後是否需要一個帶的走的「作品」,也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我認為若這作品能與自身的情感與過往經驗產生連結,即使課程結束後,帶給民眾的感動與省思也會因著作品的存在,容易回憶起當時的美好體驗。


《安妮新聞》的每一篇幅中的文章、圖像知識、課程活動與展覽做了一個很好的串接,考量科教館的參與民眾以家庭、親子為單位,活動設計中規畫了兩條軸線,讓大人與小孩各有任務卻能合力完成。最終看到每一個參與者從實踐中學習,而無需依賴別人「告訴他們」會發生甚麼事,亦可不受干擾地去推斷、發現及下結論,從而構建知識。

 

小男孩在壁面貼上自己的作品

 

《安妮新聞》第二期——演化的課程活動編排如下:

活動A.歡迎來到這個美麗的星球
活動B.給你藏寶圖,來當秘密獵⼈吧!
活動C.仿⽣探險去!
活動D.推測⽣物學,我想像的未來⽣物是?

活動A. 歡迎來到這個美麗的星球
我們引導民眾觀察海克爾《自然的藝術形態》,以繪畫、影像、對摺紙張等有趣的方式,觀察圖像呈現的肌理、色彩、對稱、造形……等,讓孩子觀察植物產生特化的構造以適應環境,也從自然界的規律與變化對人類生活應用與美感的啟發。


活動B. 給你藏寶圖,來當秘密獵⼈吧!

我們把報紙中的圖像做成一張張的小小的寶物卡片,透過概覽、搜尋、觀察、瀏覽、比對、分析、推論……等閱讀活動,激發孩子對安妮新聞與科教館展覽的好奇心。

 

安妮新聞於科教館實施工作營,孩童圍在老師前面寫學習單

  • 2020年 《安妮新聞》 親子工作坊「在科教館遇見安妮」創作與討論的過程

活動C.仿⽣探險去!
民眾在展場自在的探索,動手實際操作展品,並與現場所有的參與者一起分享自己驚喜的發現;延伸AB兩個活動中知識構面,運用五感敏銳的觀察周遭環境,用好奇心、想像力持續探索隱藏在展覽中的秘密

安妮新聞於科教館實施工作營,小女孩拉著繩子操作教具

  • 在仿生展參與互動式展品的學童

活動D.推測⽣物學,我想像的未來⽣物是?
自然界演化出的不同特性及原因民眾已經有⼀定的認識,想像五千萬年後,⼀個沒有⼈類的地球, 將會誕⽣出怎麼樣的⽣物?我們透過動手實作、異媒材重組、自我表達,享受以成品來表現自己構想的樂趣;也藉由多元角度的思考,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幾萬年後的生物是否存續或是進行新的演化,回歸到體察人與自然的互動與生命倫理。

 

教案設計與場館資源的結合
整合資源首要先盤點手邊可運用資源,釐清展覽與安妮新聞共同的意涵後,我們不斷的思索展覽的動線設計與課程編排是否可以互相搭配?科教館內現有展品是否有更趣的觀察視角?任務型的活動是否搭配現場志工解說活動?
行政資源運用是否能達到雙贏?聯合行銷是否有助於展覽的曝光以及課程的推展?相信透過資源的結合,讓文化機構有更多的火花與活力注入,用美感閱讀開創一番新局。

 

小男孩在安妮新聞科教館工作營拿著麥克風發表自己的意見

  • 發表自己創作的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