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對談-林雪倩╳張銘修╳張燕琪╳廖定詳╳凌天
文字整理-魏郁心

林雪倩教師個人照

林雪倩臺北市立明湖國民中學 教師

張銘修教師著polo衫個人照

張銘修嘉義市立玉山國民中學 教師

張燕琪教師穿風衣個人照

張燕琪|臺東縣私立育仁高級中學 教師

廖定詳教師穿黑色皮衣個人照

廖定詳|雲林縣私立正心高級中學 教師

凌天教師著藍色碎花襯衫個人照

凌天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協同主持人


前言

美感計畫自 105 學年由交大團隊接手執行以來已過了近四個年頭,本期練 習誌計畫團隊特別邀請到四位計畫老師,分別是臺北市明湖國中林雪倩老 師、嘉義市玉山國中張銘修老師、臺東縣育仁中學張燕琪老師以及雲林縣 正心中學廖定詳老師,與計畫協同主持人凌天老師一同聊聊自己執行美感 課程一路上的點滴以及收穫,以及分享美感計畫對於學校、課程乃至學生 的轉變及影響,一同展望美感教育在未來的可能性。

一群學生在落葉堆上盤腿聚集聊天

  • 桃花心木下的美感晨光活動(張銘修提供)

 

當傳統美術課遇見美感計畫

定詳:我參加美感計畫後,覺得計畫帶給我們這些傳統科班出身的美術老師最大的改變就是,我 們原本在過去美術老師的養成中, 都有一套既定的方法跟邏輯觀念, 我們也都是一直用這樣的模式在教學生,覺得這樣就是盡到美術老師的責任;但自從參加計畫之後,我們這些美術老師會開始去思考怎麼帶領學生,把美的感受能力拉回現實生活裡,去把課程與日常生活結合。

雪倩:加入計畫之後,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改變自己思考課程的方式,以及看課程的角度,我變得會去思考什麼樣的課程最適合這群學生,我很喜歡為我現在的學生發想一個適合他們情境、讓他們可以發揮的課題。我也察覺到自己的改變,有一天,我在和學生討論版面設計,我說:「請你注意圖像跟文字之間的關係。」當時,我突然發現我的說法和以往不同了,剛開始教書那一兩年總是講得比較術語,這就是計畫帶來的潛移默化,因為在工作坊增能接收到這樣的語彙,回到教學現場就會把這些概念轉化給學生,接著,學生的反應就會不一樣,會開始往我們引導的方向思考。

銘修:以往我們在課堂上都是依照這個單元是教水彩、這個單元教版畫、素描,或是教學生雕塑或是繪畫,都會把大的媒材放在前面,當成是教學的主軸。後來了解美感教育這一塊之後,我忽然間發現,這些大的東西很難去琢磨,比如要教水彩,那要教水彩的什麼?所以我們會一直回到美術的技法上。但是美感教育讓我開啟了美術課的另一種面向,比如水彩裡面可以談色彩、可以談構成,會了解到比如說構成用多種材料去處理,或是教質感時去思考質感的本質與意義,就不會放在純美術去討論,而是把它獨立出來,變成一個基本的主軸。

燕琪:的確我們科班出身的美術老師,在傳統領域技法上的教學,都是比較著重技巧性。像我也有發現有些孩子對於美術課是排斥的,可能就是因為過去美術課比較著重於技巧的教學,繪畫性的層面太多。在參加美感計畫後,我看到對於美學素養這部份,以及更關注在學生身上;我們從操作法的改變,不再把課程著力在繪畫呈現,在操作上會更有程序跟步驟;種子老師在計畫中,會練習以六堂課的方式怎麼去呈現一個構面,像現在我就可以重新思考我在教案上,是不是有符合這樣的程序,有沒有步驟化,讓孩子的眼睛可以去感受到什麼是色彩、什麼是構造,美學的素養也更生活化。 

凌天:幾位老師其實都有提到美感計畫強調的課程「生活化」,美感「通識」課程的意義,就是跟菁英教育在意義上有所區別,讓學生有所謂「質」的改變,我記得兩年前亮點展開幕有請我們核心委員,成大的吳光庭老師致詞,他當時有提到「國民基本教育」這件事,他認為美感是國民基礎教育的一部份。其實我認為所謂基本教育,比如像數學幾何的概念,當初學的目的可能不是為了以後要用,但是會內化成個人的素養,會有基本的認知,美學這件事情或許在一般基礎認知中可能比較感覺不到,也不像那些學科需要考試,但在生活的選擇這種是有一些共同的、非語言性的語言,算是我自己對這部分的詮釋。

正心中學國中部謝松穎利用釘子與黑線製作纏繞的作品

  • 正心中學國中部學生作品謝松穎《向 CURRY 致敬》:利用點 ( 鐵釘 )、線 ( 黑棉線 )、面 ( 三角形 ) 的構成,完成肖像創作

 

美感課與美術課的磨合與轉化

燕琪:我自己有時候會反思自己接觸美感教育後,是不是都把美術這一塊都放掉了,所以我會去在美感跟美術之間找一個連結,像是美術最常強調的就是美的形式原則,那我會用美感構面的一些概念去看怎麼結合,去檢視是否會有衝突性。

雪倩:我想回應燕琪老師的分享,也聊聊我的想法,對於視覺藝術課跟美感課的差異部分,我在備課時,會先去看課程跟教材在課綱中的概念,比如說,課綱上說明學習表現包含能使用形式原理,視覺藝術課中就是美的形式原則,那麼,我就去找適合這個教學概念的構面進行課程設計,在課綱的框架下去結合美感課程的理念,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銘修:我以前在課程上常常會遇到一個狀況,很多學生都會直接跟我說不喜歡畫畫、不喜歡畫水彩,覺得自己畫畫沒天分,覺得自己畫得很醜,但是老師還是會一直要求至少要完成作品;但是接觸美感教育後,我就開始慢慢改變自己上課的方式,不會再用繪畫的基本媒材來思考,技巧放旁邊,改成用構面的方式切入。 

定詳:在我還沒接觸美感教育之前,我覺得上課是有點痛苦的,因為在美術班的課程中,都會要求學生的術科專業技能,我在一次機會下詢問已經畢業的學生「以前這樣的上課方式對你們有幫助嗎?」結果有些孩子覺得專業技能上確實有幫助,但他們再也沒興趣學美術了,有的學生則是覺得他們當時過得很痛苦,可能原本就對美術不是非常有熱情,加上老師又用傳統的方式去要求他們,反而讓學生覺得很有壓力。所以我之前不斷在思考這件事,因為覺得創作應該是很快樂的事情,可是為什麼到學生身上變成痛苦的來源?後來加入美感教育之後,開始找到了方向,也才了解到適性的重要,現在上課我採以「分流」方式,在六大構面的涵蓋下,讓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有很多可能性。對於那些想要在繪畫技巧上雕琢的學生,額外給他們空間跟題材讓他們去創作發揮,其他同學則根據他們的需要,可以運用各種材質及美感構面中結構、構造的概念,來協助發展他們的藝術創作。

「吊床好構_遊戲網」課程中孩童在吊網上玩樂

  • 育仁高中張燕琪教師「吊床好構_遊戲網」課程:學生藉由網織作品與社區孩童進行美感文化交流(張燕琪提供

 

學生開始愛上美術課了

燕琪:其實在上美感課之後,就會很明顯地感覺到學生是喜歡這樣的課程的,像我們學校是私校,會有教師評比的制度,但是我的美術課一直都是全校老師裡評比最好的;就算有升學壓力,他們都還是很想上美術課,甚至班聯會還要求學校美術不能減課,就覺得很有成就感。

定詳:我曾經問過已經畢業的學生,上高中之後有沒有繼續畫,大家都說沒有了,除了課業上的壓力外,他們會覺得畫畫占掉他們太多時間;但在開始上美感課之後,學生其實都會很主動提出自己想要創作的方向,像這個暑假就有同學傳訊息給我,說他想跟同學一起創作一件樹酯作品,詢問可以怎麼樣進行,用什麼材質來做,我認為美感教育已經把美的種子種在他們心裡,他們在這樣的課程裡,反而找到一個放鬆的契機點,美感才是真正把美的感受帶回給學生,而且為他們帶來更多關於美的可能性。

 

計畫資源提升增能、促進教師交流

雪倩:我目前是第七年的教學資歷,但加入美感計畫已經第五年了,參與計畫期間服務過兩所學校。我之前在澎湖任教,當時是學校唯一的視覺藝術科老師,總班級數約六個班,所以,在研習之後,能夠很容易地把學到的觀念運用在學生身上;後來考取北市的國中服務,任教一整屆共二十個班級的學生,我對這樣的大型學校起初較為陌生,亦不熟悉學生特質,不曉得要怎麼設計適合學生的課程,但是,因為計畫提供的資源,讓我們可以定期的增能跟學習,使種子老師可以凝聚在一起,像是一個同溫層。108學年第二學期,推動前導課程時,數學科老師邀請我一起合作設計課程,以鑲嵌圖形為主軸,共備的數學老師說:「我們很沒有美感。」,但我也覺得自己的數學很差,好像各自都缺了一塊,但是,當我們用一個構成的概念,像把感性跟理性結合在一起,最終實踐在學生的學習上。

燕琪:除了交大承辦的美感計畫以外,也有很多其他類型的美感計畫,如果有一些增能的課程,那我也會邀請學校其他領域的同仁一起來學習,比如說有邀請國文跟輔導領域的老師一起來,以往我們周遭的老師對於美術都會很抗拒,覺得自己沒有美感,但像是總計畫團隊有一些研習也會把建築的概念帶進來,那他們聽了以後其實很驚訝也很興奮,覺得可以聽得懂,美術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困難,前幾天輔導老師跑來跟我說,他主動去申請了「美感教科書」的計畫,真的讓我看到不僅是學生,還有同仁的成長。在這過程中也拉近了學科領域之間的距離。

凌天:雪倩老師跟燕琪老師剛剛提到的跟不同領域的老師一起合作的部分很好,就像我們常提到的「美感自信心」這件事,不是要讓學生產生挫折,或是要求他們一定要做對或是做到什麼程度,這件事不只是對學生,其他領域的老師甚至是一般生活中的人,都有這樣的意義在。

銘修:計畫讓我收穫最大的其實就是凝聚全國的美術老師,老師們很多創新的課程可能都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那我也會試著把學到的新觀念放到課堂上去做一個調整,真的是開闢了跟傳統美術教育不同的路線,讓我在這幾年教學的面向上做了一個轉變,美術課不是要創造未來的藝術家,而是讓他們在生活中可以展現,也就呼應到美感教育是基礎的公民素養。

 

計畫帶來的改變與可能性

定詳:我其實非常感謝計畫還有一點就是,像以前菁英教育的思維,班上可能有一兩名表現較為優秀的學生,就像是女王頭一樣,經過老師的雕琢後,他可以展現出個人獨特的風格;但是加入計畫之後,我把對學生的要求下修,我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變成一塊塊磚頭,磚塊跟磚塊之間可以互相堆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透過協作展現出更多不同風貌。另外,我也不再著重技巧,而是一些小地方的要求,比如說整齊、秩序,有一個例子是以前擔任行政職時,曾發問卷給學生,有一位國三的同學以前國一時上過我的美術課,他跑來跟我說:「老師你這個地方沒有對齊好,我覺得這樣不好看。」當時我覺得真的就像凌天老師說的,學生產生了「質的改變」,看到學生對創作有更多想法跟可能性,也會讓我想到過去自己在創作時的快樂,開始覺得教美術是一件超級快樂的事。

銘修:我覺得美感計畫在這麼多的增能當中,改變我們這一代老師的就是,學會帶孩子用工具去觀察,種子老師們都會自己做小工具,帶領學生重新學會「觀看的方式」。

凌天:我對銘修老師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老師在工作坊有分享在晨讀的時間,把孩子帶到校園的樹林下,在滿地落葉的環境中看書,想聽老師多分享一些,因為我覺得這樣已經算是跳脫出我們原本設定的教案設計的模式,已經到達美感生活化的核心。

銘修:因為我們學校很多桃花心木,像定詳老師學校也是,每次季節一到,落葉就是一直掉,學生也是掃得很辛苦,後來我擔任學務主任,嘗試讓全校一個禮拜都不掃落葉,學生自然是很開心,一個禮拜累積下來的落葉真的非常厚,當初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希望讓美感回到生活當中,而不只是上美感課程。那我帶著孩子到桃花心木的落葉底下晨讀、吃早餐,讓早上的時光美美的,替學生創造一個機會,那最直接的就是體現在寫作文這件事,學生常說寫作文都是在寫別人說過的話、經歷過的事,那他是不是可以寫他自己的感受?因為曾經體驗過,就會有素材可以寫,這些感受會回到他們的生命中。近年來我又做了一個突破,安排晨間每一班的學生都輪流在落葉下晨讀,然後最後全校一起把落葉都收走,如果單獨讓一個班級每天在那裏掃落葉,那個班也會很困擾,現在一個早上全校一起掃,落葉堆滿整個回收室,再請清潔隊開兩台卡車把落葉運走,是一個全校性的活動。其實也是在思考去配合學校的環境跟特色,而且讓全校每個孩子在生活當中可以看得到、體驗得到。

凌天:我覺得這個活動很特別,除了剛剛銘修老師說的之外,幾位老師的分享,覺得老師們都能夠結合一些學校環境的狀況,比如落葉問題,去變成一個全新的可能性,而且學生在過程當中也會觀察到環境的改變。其實不只是銘修老師,其他全國的美感種子老師也都是推動美感教育的基礎上,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影響力,很謝謝幾位老師精彩的分享,希望計畫所帶給老師跟學生的正向改變可以持續下去,變成一個好的循環。

「攝影美感的CP值」課程同學在校園中拍照

  • 明湖國中林雪倩教師「攝影美感的CP值」走出教室打開眼睛的練習:Composition 構成& Proportion 比例(林雪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