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簡菲莉老師身穿淡藍色襯衫個人像


簡菲莉

簡菲莉博士,於2017 擔任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處長時,帶領其團隊致力於串連公部門教育部與教育局、10 所學校、專業規劃組織都市酵母、5 位設計師合作並開展宜蘭的全環境教育行動。透過由上而下的政策與由下而上的支持,讓優秀的專業組織與設計師有自由揮灑創意的空間,並促成孩童透過美感教育,恣意地綻放天真與體驗生命的豐富性。



『 清楚地表達自己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麼做」,這堂藝術課並非只是單純的創作作品,而是在過程中讓學生們關注到自己的生涯與身處的社會 』

 

位於柏林市區內的Das John-Lennon-Gymnasiumals Beispiel der Berliner Schullandschaft學校,是柏林100間文理中學,學生排名第二希望就讀的學校,如此熱門且高分數門檻的學校,依舊每年保留招生人數的1/4名額讓學區內的學生申請,面對申請人數過多時該如何篩選的問題?老師笑說:「很簡單,抽籤決定。招生不能只取決於學生學業分數,學生的父母都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與地區文化,學校雖然強調學習成就,但仍然要兼顧學習的多元性與樂趣。」

柏林各所學校的設備與課程特色均不相同,因為德國《基本法》規定,文教事務屬於各邦政府的管轄範圍,聯邦教育部僅有監督權限,因此雖然有共同課綱,但學校卻有各自不同的課程特色。這樣的制度設計是希望各邦的中小學課綱能考量在地需求與脈絡特質,如柏林有一區住著眾多外國移民,學校的課程設計就必須要能回應社會多元種族共同生活的教育需求。

 

Das John-Lennon-Gymnasiumals Beispiel der Berliner Schullandschaft學校的老師在學生的美術作品前介紹

 

排名掀起的教育變革

2000年進行過一次「國際學生評量計畫」,該次評量結果發現德國學生的閱讀能力在28國中排名18,數學排名22,這個結果在德國造成軒然大波,引發各界對於德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的檢討,進而思考「畢業會考」施行的必要性。

若要實施畢業會考,就必須制定全國一致的教學計畫,並朝向考試統一標準化邁進,德國在2003年定出考試原則:第一,能掌握各科課程的基本概念;第二,學生在該階段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能力;第三,訂立每一科的核心範圍,並賦予學校彈性的實施空間;第四,提出一個平均水準之基準。

會考科目就是核心課程,相當於我國加深加廣課程,除了語文科目和物理、歷史等一般認定的考科之外,也包含了藝術、科技等,各邦的會考成績均受各大學的認可,這套考試規定也於隔年開始實施。

 

德國學生繪製樹狀圖紀錄思考脈絡 德國學生的作業畫有樹狀圖

 

讓孩子在學習的舞台上跳舞

Thorsten Kluge老師為我們介紹今天要進入教室觀課的藝術核心課程,這門課以城市、鄉村、河流作為課程的三個元素,學生可運用各種媒體素材來表達與這三項元素相關的議題,例如學生喜歡拍攝,那麼最後的學習成果就以影片來呈現。然而這門課並非完成一個作品這麼簡單,整體的學習計劃中還需要:具體化主題、概念研究、時間表、創造作品、創建文檔(過程中的照片、筆記)等等步驟。

這是課程第二週,學生已經分別進行實作,教室牆面上貼著上一週的完成進度,包含每一位學生決定的主題與發想歷程的心智圖,學習者有著各自的學習姿態,或一個人潛心自學,或兩個人一起撈選資訊,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是互學也是共好,當我們與個別學生對話時,他們也都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麼做」,這堂藝術課並非只是單純的創作作品,而是在過程中讓學生們關注到自己的生涯與身處的社會,這對於學生與老師來說,都是一場寶貴的學習。

 

張基義老師前往教室觀摩藝術核心課程

 

新媒體勢力的崛起

柏林今年提出的新課綱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重點:「媒體識讀」與「重大議題融入」。媒體是透過文字、聲音、圖像傳播資訊,隨著媒體的蓬勃發展,青少年身處的現代已是被大量媒體形塑的世界,媒體對生活各面向的影響不斷增加,如此的發展不斷為這個資訊社會與教育系統帶來新的挑戰,當不同的媒體形式支持著溝通與理解,並且擴增了人類表達個體可能性的同時,媒體也逆向地影響著眾人的世俗標準與價值觀,媒體識讀能力的重要性也就隨之提升。

然而如何在課程與教學中,將學生需要的態度融入知識與技能,最終成為素養,這不正也是我們的挑戰嗎?如何回應未來世界人才培育的需求,發展出能引發自主學習能力的課程,建立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校課程計畫與教師教學,都是教育工作者的挑戰,我們都還有一大段學習之路要走,相信全世界都一樣,只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再跨大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