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以台灣藝陣人為主題進行單元教學,引導學生學習資訊圖表及建置虛擬美術館。
以課本單元有趣的字為主題,從中文、聖書體、表情符號引導,最後進行瓶蓋創作。
藉由安妮新聞引導學生閱讀、搜尋與彙整資料並產出簡報,培養美感識讀能⼒。
學生將「情緒」具象化,利用多元媒材進行創作,描繪屬於個人的「情緒小怪獸」。
分析現成的印刷品安妮新聞,轉化編輯「報紙版面編排設計」。
學生透過顯微鏡放大的圖像,將觀察細胞的圖案運用於神經學繪畫的創作。
色彩光譜知識學習結合摺紙課程,使學生透過紙雕技能形成視覺藝術。
所以本課程設計讓學生分小組使用飛機木製作符合人偶尺度的模型椅,並學習基礎的商業攝影觀念和技術,拍攝自己的成果。
本課程讓孩子從兩個層面設計思考,一、從美感層面發現質感、色彩的意象,二、從探索自己的民族文化開始想像護身符袋子裡的祝福物,甚至思考它的型制與外觀樣貌及內容物,三、應用不同材質及色彩搭配製作出自己心中期盼的護身福,讓孩子依自己的宗教去祝福別人,給予平安符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希望能給予學生多元面向之思考能力,提高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培養學生能將生活議題與美感藝術創作結合,賦予回收玻璃瓶新的生命,開創「再生」、「新生」的生活美感藝文特色。
本課程希望從學校環境中的質感觀察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從自然物與人造物中探索質感。
以「構成」、「色彩」為課程主題,引導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封面」。
讓學生學習設計屬於地方文化的美感小書「美感行動誌」,傳遞地方文化的美感。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本課程設計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以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物品為方向,去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結構、色彩、質感、構造等美感目標。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什麼是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
在本課程中,以活潑生動接近生活的美感教育設計,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色彩、質感、比例、構造等美感目標。透過彩繪個性化環保袋,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實用性的相結合,也讓藝術美感成為手工藝產品增加價值與文創的重要功臣。
本課程透過觀察的覺知能力,去發現生活文具與物件收納的構造元素。積累學生以 「構造的眼光」觀看對象物的經驗,進而融入生活應用對生活有美感受。
從日常周遭的建築、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分析討論結構物件與環境的關係。並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撲克牌建築作品,進行卡卡疊實驗。
主要讓學生學習美感構面及形式要素,意識到生活中的美感問題並學習整合設計。
學習低彩度的調色與配色,如同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也能讓學生學會體會,尊重環境色,高彩度與低彩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