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生物演化的過程,學會預測未來生物的演變,能分享自己的想法及意見,能畫出並說出生物未來的演變。
藉由閱讀安妮報紙「術業有專攻,尊重專業的制服文化」,引導學生使用T型圖來結構化和 呈現文章中各行各業制服文化的考量因素,並思索學校制服文化的考量因素與社會價值。
藉由活動讓同學感受下列四個主題:「重心(新)生活」、「汰舊換新」、「異彩點綴」、「滲入生活」。
過第15期《安妮新聞》報紙「夢想」主題,引導學生透過讀報進行美感智能閱讀教育,讓學生從滿版圖像式的封面引導學思達思考,得知《安妮新聞》如何誕生?透過教師的提問與示範、學生分組討論報紙版面的排版設計構成三元素:圖片、文字、色彩以及美感四構面色彩、比例、質感、構成圖文編排練習,解構報紙構成元素、封面內頁、全部頁面構成、內容概念與延伸。
以《安妮新聞》第八期紙本文為主,讓學生分組針對問題做整份報紙的瀏覽、討論、書寫摘要;第二節再擴及數位文本的閱讀、書寫摘要、個人想法。
希望透過這份用心設計的美感教育報紙,初探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與興趣。此外,也透過讀報的討論、分享過程,讓學生們更認識彼此。
此課程是一個結合實際報紙版面分析和創作的課程,將帶領學生深入瞭解《安妮新聞》和《國語日報》的版面設計,同時激發學生的創作潛力,培養學生的編輯和設計美感。
本課程搭配美術課本內容與教師自備教材,講述排版觀念重點,搭配安妮新聞報紙進行課程。學生觀察報紙版面,選擇自己喜愛的版面內容來進行分析,包含閱讀文章內容,觀察文章與插圖的搭配方式、版面塊狀結構的安排。
日常中細瑣的聲音嚴然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當我們戴上降噪耳機之後,世界瞬間萬籟俱寂,當聲音被抽離之後,我們才意識到聲音與日常已不可分割,台灣的大自然聲音,宛如一場美麗的交響樂,融合著雨水、樹木、山川、海洋等多元自然元素。
介紹安妮新聞簡,帶學生認識安妮新聞的設計理念與想法,並介紹安妮新聞網站,引領學生日後自主學習的方向。
課程進行中所使用的紙張材料為學校行政剩餘邊紙,全班學生每人一份報紙則是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免費提供的The Anne Times安妮新聞,授課老師為設備組長兼自然老師,因此充分運用數位載具與師生互動平台,進行有趣的科學讀報教學,藉以提升學生的科學閱讀能力,讓學生能主動學習,並充實科學素養。
紙在一成不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規律中,也能充滿變化與彈性,為日常添增美感,藉由美感智能閱讀報紙----安妮新聞,一同在閱讀報紙的過程當中來感受美。
在感官當中,視覺接收的訊息占了絕大多數,導致現代人大多依賴視覺來生活,甚至會讓自己忽略其他訊息的可能,相較之下,聆聽卻是默默地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也讓我們收到不同的訊息。
課程的起心動念來自這句訪談中的對話,報導中也提及:我們常常透過「畫面」建立記憶,這次我們要透過藝術家吳燦政老師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用「聽」的。在一個以視覺接收訊息的時代,快速瀏覽留下印象形成認知儼然成為一種基礎技能。
在國文課堂中,學生藉由閱讀課文,習得動點描寫和感官摹寫。再介紹安妮新聞聆聽特刊,先閱讀圖像,再聆聽台灣各地聲音及這些聲音帶來的感受,最後以聲音帶著遊覽,身歷其境,描寫出該地的遊記。
透過安妮新聞,除了體驗美感落實在生活中外,並以第七期「地球護衛隊」的主題,進行探究式課程。結合SDGs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探索九種吃與不吃的食物,背後所隱藏的隱憂,可能包括環境汙染、大量的碳排放、甚至是童工悲歌的問題。
此多元選修特色主題為「心理學」,選擇第11期「旅遊探索」作爲聯想此特色主題的出發點,若將人類心境轉變視作到新環境的探險旅遊,藉由文章鋪墊旅遊的方式邀請學生就相關且有感覺的心理經驗透過模仿來建構自己的「心理旅遊」。
此多元選修特色主題為「關係」,選擇第15期「夢想」作爲聯想此特色主題的出發點,在有關夢想的系列文章中,談及形塑自身夢想的過程中會經歷與自我、與重要他人、與社會環境等多層的關係。
配合國中公民與社會二上課程「地方政府」,在講授完「地方政府」這單元的核心概念後,讓學生透過安妮新聞「化虛擬為現實,一步步打造自己的理想城市」文本閱讀,去思索自己生活的「桃園」是個怎樣的地方,怎樣的城市。
透過安妮新聞的閱讀,我們走進一個橫跨時代的房間。學生在線上替房間填色,累積色彩搭配的經驗,並且欣賞經典設計。透過線上三維建模工具Tinkercad,設計出屬於自己最有特色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