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學生瀏覽過文章,接下來按照安妮報紙編排的步驟進行課程與討論:跟爸媽像朋友一樣相處,真的很難做到嗎?
選擇《安妮新聞》第 13期小組共讀,孩子由探索圖文,檢索文本關鍵詞彙組成發表內容。發表後以圖文進行,延伸到孩子想做班報的模式。
透過報紙HERO超人認識不同的服裝搭配會有不同的用途,也了解到各個職業的制服是從什麼角度去設計的!在加入繪本「衣服,怎麼穿才好呢?」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如何穿衣服。
課程將為學生提供從美感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到安妮新聞的報導技巧和風格運用。
延伸勝利星村探索的元素,著眼於立體創作,呈現當地生活環境和文化創生的理解。
以黑箱作為三度空間,規劃點燈、嵌入或懸吊佈線的可能走向,營造視覺構成奇想。
色彩三要素的認識能初步辨別,能引生活當中例子讓學生有感,逐漸構思配色習慣。
人每天都需要飲食,藉由創意設計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去思考飲食之美與文化素養。
本課程藉由安妮新聞引導實作3-4 樣水泥製品。讓學生了解,水泥可進行抹鏝、灌注、雕塑等施工形式。
第一階段為建立「構成」基本概念、初步探索造形構成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係。第二階段為構成在攝影中的運用,聚焦於校園情境攝影。
利用廢棄物模仿食物上色做成桌菜。教育環保、惜物等觀念,提倡永續利用的觀念。
以大橋頭色的蠟筆為課程目標,捕捉社區美麗的無名顏色,理解大橋頭的獨特。
了解黑潮進而思考台灣圖像多以陸地生物為主,而嘗試繪製以海洋生物作為圖像。
進行穿搭風格的探索,瞭解各種不同場合所應對應的服裝,學會生活中合宜的穿著。
透過團體閱讀、互相分享及討論,選定主題形成對話共識,勇敢追尋夢想的力量。
融入圖文互轉策略的學習,從圖卡顏色及圖像、色彩的選用,找到適當的圖卡詮釋。
以圖像來為自己說故事、理解自己,紀錄自己內心世界的圖像並以超現實風格表現。
從容器本身的結構、用途與盛裝物之間的關係與搭配,引導同學觀察與區辨生活器皿,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理解結構與使用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適合的器物。
結合生物課程「植物的運輸構造」,延伸到視覺藝術領域要探討的「構造」美感,以「斷面圖」為媒介,能觀察欣賞自然物與人造物的斷面圖蘊含的美感,體會內在構造的價值。
探訪學校的鄰居—田浦生態池,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觸覺的感知,細微地剖析自然的質感。藉由植物拼貼創作,引導學生蒐集植物進行手抄紙製作,並且依據美感經驗製作植物相框,搭配燈光布置的設計,完成一件獨具美感家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