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臺灣傳統紅磚,從立體排列引導美的原則概念,進而運用材料為作品架構安排。
以「博物學」方式研究廁所的使用差異,並以通用設計的概念設計男女廁所標誌。
結合《安妮新聞VOL13》--用空間布景玩一個「說故事」的遊戲;與七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的動畫單元。藉由剪報、紙偶、紙箱場景製作與手機app後製剪輯等形式,將每班分成4-6人為一迷你劇組,在六週的課程內完成30秒至1分鐘的定格動畫(Stop motion)。
圖解人生,透過解讀圖片或漫畫的方式,認識人生。
學生以安妮新聞內容,練習ORID學習自我提問法。以「術業有專攻,尊重專業的制服文化」主題設計教案,請學生自行設定一個職業,或創造出新職業,設計出適合該職業的制服。
運用美感報紙NO13,以城市與地圖為主題,讓學生感受場域是什麼。
以安妮報第14期的指定文章作為引導,配合翰林版單元,由教師示範服裝設計要點及走秀基本動作。學生依小組討論的主題做服裝的紙上設計,製作以環保為訴求的服裝配件,進行走秀演出票選。
本次教學活動聚焦什麼是「設計」、產品設計的任務、做坐看:當傳統碰上現代、折摺樂:椅子設計體驗趣、人人都是發明家。
讓同學們體驗到如何利用構成的概念將所有的作品進行規劃與陳列,藉由全體同學大量且元素相近的作品,呈現出具備構成美感的展出畫面。
帶領學生認識安妮新聞各類型版面編排方式,可能給予讀者不同的閱讀感受。學生閱讀所選擇的新聞報紙,找出個人欣賞的版面進行圖文分析,依教師設計的學習單要求,完成相關重點摘錄。
學生將透過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
結合安妮新聞報紙第14期中關於服裝的知識、應用與心態,讓學生用創新的想法創作出一套獨一無二的超人服裝。
學生先行閱讀《安妮新聞》NO15, 認識「三種報紙」內涵與受眾不同之處、並找出【報紙】這刊物在編排上之共同點;本學期舞蹈班到沖繩進行國際教育文化交流,以112年6月5日~6月9日交流內容為素材,運用資訊能力設計出一份A3報紙。
本課程引導學生善用設計與科技手法,探索並採訪百工百業,甚至是新興職(產)業的專業人士,藉此思考未來職業所需能力,透過多元學習,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因應變化快速的社會。
先帶學生了解字體的重要性,讓學生練習將文字與圖案結合,各自閱讀安妮新聞第十五期一篇,並利用跨頁的內容進行討論,思考自己未來想做的事情,或是有興趣的事情,最後把自己對今年的願望,濃縮成一個字,加入圖案與色彩,設計出屬於自己今年的心願字,並向全班分享。
帶領學生進行校服設計與配色、人體基本型態和比例、整體造型概念以及設計圖的重要性,是設計師入門的關鍵知識。
本次課程著重在學生的閱讀部分,不指定學生共讀哪一篇,再細讀他們挑選的主題。寫出12個名詞或形容詞中,然後找出三個核心要素,再擬定一個主題,從這種發散到收斂的過程,讓學生透過這種方式閱讀,且能探索到他們的多元智能。
本課程將配合安妮新聞,讓學生設計自己的英雄形象,體會付出的過程,以及所需承擔的責任。
課程緊扣著安妮新聞15期的夢想主題,請同學發掘自己的天賦興趣,分享人格特質便利貼。最後歸納出自己的夢想進而設定行動目標,在視覺藝術課進行文字描述與圖文創作,讓孵夢逐漸成形。
透過安妮新聞的黑潮漂流,帶著學生跟著廖鴻基老師認識黑潮、認識海上可愛的動物們。再讓學生用陶土捏出那些美麗的魚類。讓學生們不只是觀海,而是跟著廖老師的腳步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