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對象 學制:國小 課程講師:彰化信義中小學顏雅淳教師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彰化縣立竹塘國中施明楓教師
實施對象 學制:國小 課程講師:臺中市立居仁國中 徐韻琴教
實施對象 學制:國小 課程講師:臺中市立豐東國中 林秀玲教
藉由校園沙龍的展覽形式,讓學生透過自身的發現及作品的呈現,去關注校園環境給予重視。
透過和菓子製作,讓學生將觀察到的色彩進行搭配,呈現不同季節的甜點新樣貌,進而培養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色彩美學。
從拓印的質感紋理發現其特質,並引發相關的質感聯想。結合圖像文字與動靜構成的塊面,製作藍晒遮罩並印於袋子上,藉此感受質感整合構成框架之美。
以拓印、複寫收集質感,同時也以黑白攝影的方式蒐集質感,再以雷射列印或影印機列印出黑白灰各式材質底紋,藉用質感底紋的堆疊與排列,進圖像的拼貼。
認識臺灣天然染與纖維工藝為主,透過在地取材,製造植物原色染線絲塊材。 帶入色彩比例與畫面構成中的應用,觀察天空的色彩變化並將織物構成帶入。
以質感為課程探索構面,第一部份於利用墨與自然素材,運用自製的工具及物料,進行點線面九宮格質感體驗,第二部份則是表現黑色在不同的光線底下可呈現的各種形貌及紋理。
111-1基本設計-耍廢-海味人生(生活小物設計)
希望學生能理解設計具有功能性,能對地球永續經營產生影響力,透由生活的探索與發現,觀察與創造海的形態與模擬想像,從色彩與質感的模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進而實際操作應用於生活設計。
了解花磚的歷史由來,構圖設計的原理、組合、排列方式,進一步帶領學生觀察本校具有歷史特色的人文與環境 。引導學學生利用和諧與衝突的色彩性質,彩繪具有校園特色的花磚。
質感的發現與紙質的混搭之美(111-1彰化溪湖國中)
找尋常見的紙類製品,以感官探索,體會紙的重量、硬度、表面肌理、氣味等,使用質感語彙形容感受。透過認識紙的纖維原料,討論分析纖維的粗細、構成方式如何影響紙的使用。
澎湖‧記憶是最美的色彩(111-1彰化信義國中小〈信義拾色〉)
尋找校園的顏色,生活中處處充滿色彩,校園裡充滿著從國小到國中的回憶色彩,希望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愛的顏色,或能代表學校的顏色,或是有回憶連結的顏色,最後把創作改為繪出屬於學校的色彩。
「折」、「切」是在紙張造型時,常用的加工方法。本課程希望藉由藉由「折」與「切」探索紙張造型的多元表現,並以耐壓、美觀的「紙房子」最為終極表現。
主題為「光影隨形」,藉由美的形式原理認識─反覆、漸層、對稱、調和、對比等。
從色票認識校園的自然色和人工色,探索視覺環境,歸納分析代表個人特質的色彩。
融合剪紙藝術西方馬蹄斯的作品,欣賞東西不同文化的剪紙特色,刺激學生創造力。
以色彩的辨識度為主軸,從品牌logo及動漫人物,練習找出對象物色彩辨識度的能力。
從生活材質為探索,實作編織質感組合並透過微觀鏡頭,比較樣貌與一般視角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