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不斷嘗試與各種紋理的編排體驗,呈現出不同質感表達的編織新面貌。
本課程設計先透過觸摸,客觀地認識與描述質感,再將質感感受延伸至色彩與造型。
透過對家鄉的認識,讓孩子重新認識台東這塊土地的質感與色彩,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
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紙材,讓學生從探索紙張的質感,並試著選用不同材質做襯紙的搭配,開啟質感經驗。
藉由不同材質的體驗,進而體會到「質感」除了視覺效果以外,尚有觸覺等連動關係。
運用案例分析結構構面的探討,讓學生思考還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杯套好拿及平衡,也讓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結構與質感之美與時代價值觀,感知探索生活中的線狀結構與質感變化。
試著以挑選的質感材質來進行手機殼設計,並說明此手機殼的質感表現、適手感程度與使用的情境。
建立對於質感構面具的初步概念,對於身旁事物能深入觀察其質感,描述材質與特徵。
帶領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腳下的各種地面材質,感受其溫度,觸感等。進一步引導學生表達個人對地面材質的認識與感受,轉換為文字表達能力,連結環境場域,成為自己的記憶質感。
希望學生運用自然界各式質感結合造型物並兼具美感,體驗視覺質感、觸覺質感建立個人質感記憶資料庫。體驗對質感之美經驗,並結合發想成生活中的各式創意造型的物品。
希望為傳統文化掀起一角,讓學生透過此單元認識傳統技藝的奧妙。
透過學習體驗去感受質感媒材與生活美感的重要性,並配合構成、色彩兩大構面所交織出的視覺饗宴。
以觀察、觸摸、品嚐建立質感經驗,藉由米飯的特性,設計出表面、質地與包覆內餡的三款質感各異的飯糰。
學生藉由教師課程上的引導瞭解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
透過學習設計手工彩繪個性筆袋製作,體驗色彩的意義,並經由彼此的觀摩分享,發現更多的色彩、質感、構造之美。
以質感食器製作,討論材質呈現的合宜與衝突關係,並以杉林農產品的擺盤、食物攝影、食譜編排設計,練習「構成」的應用。
利用硬質及軟質塑膠的不同特質,依質感分類,並形塑出立體結構概念,設計環保燈飾。
透過實際觀察、觸摸、操作、比較,提高學生對生活質感與美感的感知力。
從台東在地天然素材、原住民生活文化介紹起、重新開始摸索、探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