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安妮新聞引導學生閱讀、搜尋與彙整資料並產出簡報,培養美感識讀能⼒。
本課程讓孩子從兩個層面設計思考,一、從美感層面發現質感、色彩的意象,二、從探索自己的民族文化開始想像護身符袋子裡的祝福物,甚至思考它的型制與外觀樣貌及內容物,三、應用不同材質及色彩搭配製作出自己心中期盼的護身福,讓孩子依自己的宗教去祝福別人,給予平安符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希望能給予學生多元面向之思考能力,提高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培養學生能將生活議題與美感藝術創作結合,賦予回收玻璃瓶新的生命,開創「再生」、「新生」的生活美感藝文特色。
以「構成」、「色彩」為課程主題,引導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封面」。
讓學生學習設計屬於地方文化的美感小書「美感行動誌」,傳遞地方文化的美感。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主要讓學生學習美感構面及形式要素,意識到生活中的美感問題並學習整合設計。
學習低彩度的調色與配色,如同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也能讓學生學會體會,尊重環境色,高彩度與低彩的搭配。
學生將口布以植物印染,並透過不同的摺布方式跟染色產生布面印製構成效果。
學生運用美感學習構面中的構成美感,規劃版面秩序美的構成,製作攝影作品。
學生將印章設計的構成圖案,排列於飲料杯袋並自行車縫飲料袋作品。
透過校園中影像的捕捉,將文字和圖片排出平衡構圖,完成一幅如明信片般的作品。
體察物件的擺放及相對應的關係,連結生活需求,以野餐活動學習日常構成的美學。
為配合母親節的到來,學生依據適合的色彩風格,將物件組成作品,以此送給母親。
從課程中體認更多創意擺盤及食尚風格,發現具美感「構成」的餐桌上風景。
學生以線性分割的幾何構成為主,色彩為輔,設計自己作品集的封面。
從教室中的布告欄到中午營養午餐的擺盤設計上,培養學生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更具構成美感的動力與能力。
透過美的原理原則來認識、分析校園風景,拍攝一張屬於自己故事的相片。並拆解該物件的基本元素,將各種物體簡化至單一的具象元素。
引導學生思考植物與人造物的對應關係,並運用收集 的元素,結合三角磚的構成原理,以此創作個人的圖案設計。延續觀察、分析與實作的學習,讓學生得以對六大構面中的構成有更深入的理解。
認識馬賽克拼貼藝術融入公共藝術 : 邀請馬賽克藝術家葉玲君老師,簡介馬賽克拼貼 與創作技巧,並介紹生活中經常出現馬賽克拼貼概念的各種案例和景觀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