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廣泛的觀察,重新面對色彩,並藉由觀察、收集、分析、解構與重新的構成來認識色彩,建構屬於基隆海事的「藍色」。
本課程以色彩構面呼應 108 課綱之素養導向,連結學生於七年級所學習的色彩學基礎知識,以「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過程影片為引導,使用日本色研 PCCS 色彩系統之「129a 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教學模式,針對校園各角落嘗試進行關於校園色彩合宜性之「調和的色彩」的觀察與實作探索研究。
以學生生活的澎湖社區為色彩基礎,讓學生瞭解花磚的構成與色彩如何與當地建築融合、達到適切的色彩運用。
本課程由具體可見的生活物件開始,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如何默默地發揮力量影響每個人生活。
觀察生活中的環境色彩,運用色彩搭配創作個人旗。
以「色杯杯」實作活動,整合色彩構面的學習歷程,讓學生瞭解色彩配色的合宜價值。
請學生討論飲料包裝盒其顏色配色,尋找是否有其他配色的可能方案,並製作出來。
透過實地走訪旗山老街,以色票比對建築、招牌、雨遮等色彩,使學生覺察環境色彩,引導學生進行配色實驗。
以「色彩」構面為主要教學核心,透過色彩探討沿岸海與人之間的關係
以觀察大自然的顏色來認識色系及漸層,再透過色彩搭配實驗學習色彩間的搭配的多種變化
以色彩美感概念,進行與學生的互動對話,運用色彩典範案例,使學生明瞭色彩美感所需的條件與方法。
給予學生色彩意象的觀念,討論出符合媽祖文化又具美感的色彩,完成指定的香火袋圖案。
觀察日常生活服飾搭配的色彩,探索其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帶著這些學生達成對色彩的發現及探索,未來
能對自己的色彩創作進行闡述與反思討論。
從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思考色彩的多元差異與意義。
學生抽選色彩後,用平塗的方式記錄校園色彩
探討色彩如何與周遭環境達成和諧感,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
透過實際校園設施色彩的改造行動,彩繪實做,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並發現環境不美的原因,並且能藉由對環境色彩以及文化背景以及色彩屬性的了解,改善環境不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