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美感觀察和選擇,並參考安妮新聞圖文架構,編排製作夢想計畫版面。
學生從穿搭選物的練習,學習美感觀察和選擇,並整合美感要素設計視覺圖像海報。
採集校園色彩並進行校徽顏色搭配,運用軟體sketchbook 繪製十個校園特色logo。
學生學習色彩後,設計自己房間,觀察其他景點潛入學生考察內裝。返校發表感想,欣賞各風格裝潢(工業、北歐、鄉村),學生整理風格常用色彩、配飾。最後用鞋盒設計房間,學期末發表。
第一節:色彩基本知識。第二節:校園色彩觀察,命名及對比色。第三節:生活色彩觀察,調配繪製。第四節:自然色彩搭配繪製。第五節:展示生活色彩。第六節:校慶海報設計色彩運用。
討論夏季味覺不振的原因並連結到食物選擇視覺與氣味。踏查尋找添加食色與香氣的蔬果,設計夏季乾麵色彩、味覺。分組試做搭配,醬料選擇與香氣適合度。試吃調整後擺盤拍攝,系列變化或搭配季飲。討論乾麵的視覺、味覺、體驗結合真實美。
課程分兩部分:植物色素認識、土壤顏色製作。蒐集泥濘中植物、討論色彩變化、土壤意義。葉子、土壤對話製作。
從浮世繪「神奈川衝浪裏」認識江戶時代市民,富嶽三十六景到基隆八景。以「校園八景」創作,結合版畫概念、構圖、色彩,提升美學能力,培養觀察力和學校認同。結合語文與設計,展現創意與感受生活。
課程延續前學期「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概念,引導學生觀察改善生活環境。分組討論解決問題,透過色彩、質感、比例、構成重新規劃,提出改善方案。以木材及木工技巧完成教室改造計畫,實現環境改善。
以環境色彩為起點,學校畢業典禮布置作為思考。挑選主題色彩,思考畢典色彩的變化和感受。分享案例思考美感教科書、掃具、變電箱、水越設計等。感受物件與環境色彩的搭配,覺察自己與色彩的關係,思考環境用色的減法。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觀察發現二龍競渡船體上的色相、色調變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地植物觀察,喚醒對色彩的感受。活動包括發現、討論、分享、反思,並體驗適宜配色。透過生活小物排列活動體驗色彩編排的美感變化;以電子書介紹環境色彩,彩繪葉子喚醒記憶中的色彩;學生分組採集葉片,觀察並分析色票,發現被忽視的色彩;練習色票調配並塗於葉型圖格,進行色塊排列組合,讓學生對相同色調有感;教師介紹相同色調的運用與功能;透過植物敲染印刷實作,體驗植物色彩移印過程,體會植物顏色與構成的...
色彩是美感的首印象,本課程以觀察遊覽車、都市酵母「變電箱改造」為引,使用「129a色票配色卡」,小組合作探索校園建築、植栽色彩。選擇藝術家作品,分析用色,調廣告顏料作色票。透過照相、網路分析校園色彩,找出五個配色,利用壓克力顏料比對色票,改造校徽色彩。應用於制服、書包、班牌等,傳達合宜的色彩意象。
延伸原參考課程「憩~質感療癒小世界~水泥盆栽」再加上質感 中間色漸層色彩排列活動,帶入宜蘭在地自然環境山脈稜線觀察,表現在白水泥灌模作品上,最後於盆內布置一個屬於自己的療癒小世界。
生活中各種「質感」,探究「老屋翻新」建材質感。學生運用7年級「色彩」構面分析環境色,選擇適合建材色系與質感。重點是利用「相異元素」有序排列牆面建材,創造變化。任務:(1)感受質感,如粗細、軟硬、溫度、紋理、光澤等;(2)認識不同建材質感;(3)分析附近五棟舊屋環境色;(4)替換老屋牆面質感,賦予新語言。
109-1實驗課程延伸與發展「色光練習曲」。主題包含RGB混色、色溫、固有色、物體表面色等光學基礎知識,以色光調色為實作項目。結合八年級上學期自然科光的傳播、反射、折射、顏色等內容,教授燈光設計相關知識,轉譯光線美感。課程分三部分:感受與理解光線的空間感受;描述與分析光線狀態並歸納設計參數;再現與詮釋微縮模型,調整參數呈現光影氛圍。
延伸108-2《TD5星級廁所配色資料庫》課程,以「得利Dulux(2079色)色卡」,找出配色色票。由學生選風格、搭配色彩並加入「比例構面」,完成配色任務,做成《TD5星級廁所配色事典》。
同德校園光影效果多變。女兒牆上的不鏽鋼欄杆在陽光下閃亮。課程重點是善用自然光,創造「光・隅・構」裝置作品,與欄杆結合。透明夢幻聖誕小夜燈、彩影投射為校園美角。先完成「構成-夢幻聖誕小夜燈作品」,再進行課程。思考寶特瓶與欄杆的接合構造,感受構造美感。「圓柱集合練習」探索材料間的美感關係。選擇接合方式製作作品。
藉由色光對色彩有別於平面著色的認識。利用色光混色營造不同空間場景色。能主動發現色光如何形成,進而利用改造自己想營造的氣氛。
運用日本色研 PCCS 色彩系統的「129a色票配色卡」作為學習工具,小組合作模式下成立「內壢校園偵色隊」,研究觀察校園色彩和宜性的「調和色彩」。學生使用壓克力顏料調配出符合環境的個人選色,並解釋搭配合宜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