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學校位於農業小鄉村,週邊有三面被稻田包圍,希望透過課程設計任務行動引導學生觀察周遭自然,認知守護乾淨水資源對農村產業的重要性,並學習色彩搭組成與變化。
從畢氏定理入手,結合學生已經會的色彩概念,練習用粉筆在校園地板上繪製一棵彩色的畢氏樹。
用「設計思考」和「回收在利用」的概念,在生活中實踐「美感」與「地球永續發展」的精神。
天井壁畫課程紀錄學生集體記憶,融合設計與歷史,打造校園認同。
介紹不同性質的符號、圖示,教導設計思考並引導學生了解版面構成之美學素養。
藉在地走讀與設計了解梧棲的故事與特色,埋下永續城鄉的小小種子與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融入數位科技,藉由澎湖文化色的五色與縣樹、縣魚、縣鳥跟縣寶為意象設計花磚圖案。
從營養午餐出發學習攝影技巧,從構圖開始從中學習色彩的構成,最後加上想像力,透過影像編輯技術拉近與食物的距離。
從零食包裝中了解色彩和口味之間想像的連結,並以純色紙膠帶再現包裝,從扁平的色塊了解色彩運用的方式。
透過色彩心理學與色彩搭配,以心理測驗測得個人特質,運用和諧與對比色等概念,以紙膠帶切割出屬於自己的生命色彩花卉。
結合認識自我的課程,設計出獨創的像素自畫像,著重在膚色與髮色混色技法的呈現。
以海洋議題中的珊瑚為觀察與創作的對象,以羊毛氈的柔軟質地呼應其自然形態,探索多元創作可能。
認識色彩心理學,理解色彩搭配和諧合宜的重要性,以紙膠帶色彩搭配完成作品。
以零廢棄的概念,利用學校老舊桌椅加上NG馬賽克結合色彩與構成美感,再生創造出新的物件。
以羊毛等素材為自己創作一個未來名片,感受媒材的特質,並增進質感應用於造型設計的能力。
藉著設計廁所性別的標誌,讓學生觀察生活裡關於性別的色彩的表現,思考色彩與質感所賦予的意涵並能運用於生活環境中。
透過環境中的垃圾問題進行引導,實際拍攝相關素材進行裁切、拼貼構成,從編排中了解畫面的平衡,並進行理念短講。
以布料再利用為發想,組構材質與在搭配過程中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從物件的成型過程中能理解結構造型、構造的呈現。
讓學生理解生命之花的幾何結構和美學意義,製作平面、立體等多邊形幾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