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各式紙類浸泡水中逐漸軟化過程,了解不同紙質軟化速度與質感變化,並以平面與立體創作,展示花紋的構成。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透過美感構面,將藝術和社會的學科跨域整合,透過孩子們的雙手寫成一本本蘊含地方的美感誌。
從臺灣花磚的歷史意涵,運用色彩與構成學習畫面的設計配置概念,與「屏安」二字結合,形成台灣屏東意象美感。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利用課程前一天請全班同學將用餐後,一同去看平時全校的廚餘量及廚媽如何分類。從中希望建立學生平時就要有愛物惜物的想法。簡報檔讓學生了解暖化帶來地球生物、環境的浩劫。很多生物都快滅絕及全球暖化…例如:綠蠵龜事件、北極熊越來越少….. 接著請學生從觀賞的影片中是思考問題點及解決方案(思考為何學校規定27度才能開冷氣、希望大家節約用水….)希望大家能能重視環保問題。接著播放政府努力推廣利用黑水虻將廚餘消化。
了解快時尚對環境與社會各個層所帶來的傷害,引發學生思考自己所花的錢,對人類和地球帶來什麼樣正面或負面影響。
第一階段,課程以水彩四大技法與特殊技法為基礎,啟發學生創作的靈感,構圖於畫紙上。第二階段,讓學生採用手撕或剪刀劃破紙張,顛覆原有畫作,將原本完整的畫紙,化為不完美、不完整,換個角度欣賞破碎之美。第三階段,將碎片重新拼湊,融入個人美感的體驗,綻放出獨特的形態,勾勒出另一番風貌。
藉由這系列的課程,讓學生認識不同文化的紋飾藝術。因本校與印度學校締結姊妹校,所以從印度Henna彩繪藝術切入,讓學生認識其彩繪圖案的構成與背後的文化意涵,並更深入了解印度文化和體驗繪製Henna。
本課程主題為「光影隨形」。藉由複習一年級時學過的美的形式原理─反覆、漸層、對稱、調和、對比、均衡、節奏、單純等構圖方式,用色票、色紙剪貼,依照原理形式練習構圖法,經由到戶外觀察光影邊畫,與同學討論影子呈現符合哪一項美的形式原理,為後續小夜燈的製作有初步概念。
大村地處都市邊陲,有許多新住民,對於不同國家的認識,多有刻板印象,膚色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視覺判斷。希望利用本課程讓學生發現自己,建立正確的膚色概念。
本課程設計以「斷面圖」為媒介,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構成」、「構造」、「色彩」美感。
課程分成三大部分:一、構成概念的建立;二、色彩與自我印象與配色黃金比例;三、排版軟體的介紹
本次課程,以「裂織」概念與技法,結合校園植物手染線材,用適當的舊衣物解構重組再創新型態,透過編織轉換舊衣形式延續物命,並將手作織物帶入的日常,重現傳統工藝的美好。
人從自然而來,都市化後人與自然逐漸脫節。盆栽是現代都會人試圖與自然連結的窗口, 藉由盆器擷取一小塊自然的元素,讓盆栽裡的植物,啟動了人類最深層的原始記憶。
透過社區走讀,引領學生觀察、發現與感知生活周遭的色彩,進而探討環境中的色彩以及色彩的意涵與文化意義。
情緒感覺是日積月累的。曾經,一個個、小小的、沒有處理完整的情緒感受,會連結成一個牢固、難以改變的感受,並形成對自己的觀感,及對相似情境的解釋。藉由色彩視覺與心理感受的對應,對情緒有更明確的理解。
藉由一系列的課程引導學生發現並思考「美感」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的,在觀察的過程中探討色彩在生活之中的運用、並且加上質感的不同所產生的變化,再藉由調色與配色的練習將色彩的概念與服裝進行結合,並且在服裝部分加入比例、質感的概念,讓學生在課程之後能重新思考、討論美感在服裝之中所扮演的角色意義。
美感從生活的體驗而來,也當用於生活!而色彩是美感的第一印象,所以我想要帶著學生透過認識色彩、挑選顏色和配色的練習,能累積對色彩的敏銳度,知道色彩間的關係,並且能理解顏色的存在和周遭的環境息息相關。
高一學生新的階段需要新的學習環境,希望利用第一個單元需要設計教室的機會,讓學生觀察現代藝術中的構成與色彩美感,並應用至每天都會接觸的學習環境中。
美感來自於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本課程設計希望透過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課程之進行,幫廢棄玻璃瓶找到新用途,賦予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