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物學」方式研究廁所的使用差異,並以通用設計的概念設計男女廁所標誌。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及經驗色彩,了解環境與色彩之間關係。
介紹臺灣傳統紅磚,從立體排列引導美的原則概念,進而運用材料為作品架構安排。
用校園鳥類動物為主題,將圖樣簡化,並利用反覆的形式,設計生態保育特色書套。
從淡水河切入、製作不同色彩的寶石皂,引起學生對海洋的重視並感受藝術的價值。
了解恆春在地蔬果與食材,參照食農教育理念,製出一種在地食材「彩虹蔬果誌」。
延續彩虹蔬果誌,參訪社區小農麵攤發展出的色彩麵條,產製出「彩虹餐食菜單」。
透過色彩觀察、分析、配置的美感歷程,串聯色彩書籤及攝影作品,探索校園色彩圖譜。
製做一個在餐桌上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又有美感的生活工藝器物-竹編隔熱墊。
竹工藝體驗課程活絡竹藝技能,強化創意加值與設計知能,認識素材與美感體驗。
從版面編排切入,讓學生用比例之眼檢視圖文排版之美感呈現,以CANVA完成學習檔案。
觀察生活周遭的紋理與質感構成之美,將概念轉化為協調與美的立體造型時尚紙服飾。
削、磨之中感受不同樹皮的感覺,從樹木到樹枝筆、樹枝筆到餐具製作比例關係探討
延續上學期紙衣飾設計,聚焦從植物汲取美感元素,以壓印的構成方式修改衣飾,結合異材質,試著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
巧克力飽含對人的記憶與心意,讓美感不再只是表象,設計符合自己心意的巧克力。
包裝乾燥花束挑選喜愛紙材包裝,理解運用色彩間的關連性,營造有整體感的畫面。
透過圓點貼紙名片設計及比例感學習工具的海報版型設計體驗活動,探索比例概念。
從植栽容器設計中藉由紙黏土多變可塑性,強化視覺美感進而體會出質感的重要性。
結合食材的色彩、質感及口感,以視覺饗宴連結味覺饗宴。
利用學生們的塗鴉構圖搭配美術課所做的色彩指引下,完成屬於九年級的青春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