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腳掌裹著球鞋,隔離與土地的連結、握著塑膠筆桿,寫考卷學習長大的手……,生活中充斥著同樣模板製作出來的塑膠製品,限制了我們對於物品的想像。如果可以,讓鉛筆盒裡,躺一枝獨一無二的樹枝筆;如果可以,我們一起打造,專屬於自己人體工學的餐具吧!如同課程設計者黃珮綺教師介紹:「從削、磨之中,感受不同樹皮的感覺,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的樣貌,以及最流暢、最舒適的、最合手感的線條比例。」從樹木到樹枝筆、樹枝筆到餐具製作的比例關係探討,帶領學生去體會珮綺老師所說的「枝椏所呈現的比例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 發現生活周遭事物比例的關係,適當的比例可以呈現美感。
- 器物合乎人體工學,可以讓使用者感到舒適。
- 線條變化、大小組合適當,才能呈現比例的美。
教師課後省思
在樹枝粗細數據上的紀錄,遇到比較多困難。例如:測量最佳握筆處,用紙膠帶圈起來。握筆處的定義,設定為筆桿躺在虎口或食指上的位子。但因為每個人習慣握筆的方式不同,而不同的習慣,導致模糊的「最佳握筆處」,會讓我思考,測量出來的數據意義。這時候就非常扼腕,自己沒有認識工業設計或產品設計的夥伴可以諮詢,只能在茫茫網路海中,搜尋相關資料。
課程規劃
-
01校園巡美
在校園裡面,尋找屬於自己的十支樹枝。
-
02修飾樹枝比例的美感
感覺不同比例的削、磨,做出自己想要的樹皮層次的美感效果和使用所需的曲線比例。
-
03完成樹枝筆的功能性
將樹枝中心鑽洞,並放入筆芯。
-
04收集數據資料
1.將自製樹枝筆,找出最佳握筆處,用紙膠帶圈起來。
2.用電子游標卡尺,測量樹枝的粗細,並記錄於紙膠帶上。
3.收集所有參與實驗課程的學生樹枝筆,由最細排列至最粗。 -
05認識比例:以數據統計出,每個人對於筆桿粗細可接受範圍
1.測量慣用手大拇指到食指最大寬度。
2.試筆:在大約兩百支不同粗細的樹枝筆中,測量出自己覺得最舒適的筆桿粗細範圍。
3.人體工學:探討「比例」在生活中的功能意義。 -
06製作個人餐具
將樹枝中心鑽洞,放入湯匙(或叉子)。
-
07從實物中探討比例之美
1.討論在美感比例和實際需求比例上的適切性。
2.製作樹枝筆與製作餐具,比例關係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