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比例美感出發,結合學校堆動的減塑生活概念,為自己的飲料杯設計出合宜合適合用的專屬提袋。
延續上學期的藝術課程以荷人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三原色(紅、黃、藍黑白)格子的簡單設計,讓學生們分班彩繪一木製椅子、木製杯墊、玻璃彩繪罐。
在學校裡,學生進行陶藝課、版畫課、木工課、烹飪課等,都需要穿著圍裙進行,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拿家裡的煮菜圍裙來應付,但其實在不同課程上所需功能不一定相同,讓學生就學校現有課程所需,設計適合該專業課程中適用的工作服。
藉由帶著學生踏查校園發現結構的活動,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究兼具美感的構造方式將組件結合的可能性。
藉由探索生活中的花磚,培養與發掘學生生活中美感與探索的能力。此次課程讓學生用吐司代替之前課程的杯墊,將花磚的構成原理運用於食材上,把吐司作為磚底、食材作為花色,打造出花磚風格的吐司擺盤設計。
深入探討「淺山生態系」課程,帶領學生前往集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生態園區進行導覽,認識生活常見的植物。利用在地自然素材,如:植物的花、果、葉、根、莖做成藍晒植物標本,向創始人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致敬。
先從教室單純的課桌椅配色練習入手,重新思考教室黑板色、牆面和課桌椅的顏色搭配,但仍聚焦在課桌椅的配色思考為主,學生利用色票練習選擇配色
希望學生理解結構的原理,利用木結構與美感的形式,搭蓋一座攀藤植物支架,並在其下栽種攀藤植物。
本課程以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做為課程核心,除了讓學生真實看見顏色外,也讓學生從自身的文具用品及教室裡物品的色彩,進而發現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顏色。
學生模擬校園空間進行配色試驗,過程中加以評量,觀察其是否具備基礎的色彩計畫知能與美感素養。
以藝術家的畫作帶入質感的探索,將藝術家的作品部分挖空,請學生以校園環境的材料作為搭配的媒材,嘗試在顏色之外融入質感的考量並能運用色彩、質感的變化,與生活環境產生對話。
本次以比例為基礎、構成為主的課程,透過此次課程,引導孩子從一開始透過觀察校園中樹木的安排位置,分析校地中道路草地與樹的比例,樹木及綠地還有道路配置位置與比例差異。
以構成元素轉換點線面為主。從讓學生好奇進而分析食物。以單一零食擺盤練習,然後配 2 種以上食物元素、粉、粒、線⋯⋯等構成。接著挑選搭配(形狀、質感、色彩),在一次次地重組食物物件、學習單(設計與計畫)的調整與學生分組討論,在操作中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構成。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美術課程單元欲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練習明度與彩度的練習,向大自然學習調色及配色的概念。課程中有活動、實地採集、實作、講述、討論與引導,希望多方面能讓學生增加配色與擺盤的綜合美感思考。
本課程設計以「里山的色彩」為教學核心,由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專家進行整學年的里山課程,本學期希望帶領學生探索在地色彩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探索天然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
先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比例美,再用比例不一的塊面和相同的文句,練習配置上去的感覺差異,筆記的尺寸和課本、書包的比例關聯,決定一個適當的比例大小很重要。
本教案希望學生能察覺生活中各種質感的感受,與其在服裝及社會情境中的應用,最後利用光雕投影軟體,讓學生體驗質感的視覺遊戲。
讓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教室環境的探索,並將環境、本課程以不同事角觀察環境開始,引導學生趴在地上、躺在地板或是趴在桌子上往下看,教室有沒有長的不一樣。引導學生開始思考,不只是視覺比例的改變,也可能是彼此關係的改變。最後利教室課桌椅的桌腳,個別畫上縮小比例的建築圖案,讓教室的地板上呈現一幅「躺在地板上才看得到」的城市街道景觀。
從自然形式與人為生活中,來認識色彩美的形式原理。透過食材顏色與容器質感搭配思考,完成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餐具擺盤,討論組成美感元素並賞析之。
仔細觀察原住民各族群服飾文化色彩,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在畫面佔的大小比例,提供不同的明暗、深淺色彩材料,讓學生覺知色彩與美感關係,運用在設計作品,透過有秩序的排列組合呈現視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