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黑潮進而思考台灣圖像多以陸地生物為主,而嘗試繪製以海洋生物作為圖像。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人每天都需要飲食,藉由創意設計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去思考飲食之美與文化素養。
人每天都需要飲食,藉由創意設計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去思考飲食之美與文化素養。
讓學生發現開發軍眷村的美,推動屏東在地化,利用勝利星村相關元素,創造作品。
延伸勝利星村探索的元素,著眼於立體創作,呈現當地生活環境和文化創生的理解。
本課程引導學生善用設計與科技手法,探索並採訪百工百業,甚至是新興職(產)業的專業人士,藉此思考未來職業所需能力,透過多元學習,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因應變化快速的社會。
本課程引導學生善用設計與科技手法,探索並採訪百工百業,甚至是新興職(產)業的專業人士,藉此思考未來職業所需能力,透過多元學習,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因應變化快速的社會。
貼圖是年輕世代的日常。應用設計思考理論讓學生畫出貼圖設計,讓圖像與人溝通。
以「博物學」方式研究廁所的使用差異,並以通用設計的概念設計男女廁所標誌。
課程設計讓學生瀏覽安妮新聞並對報紙產生興趣,透過4F引導反思法進行文章分析。
從生活「自然探索與觀察」開始,打開五感體驗,尋找感動拍下瞬間為永恆。
從生活自然觀察開始,結合在地特色與生活經驗,進一步用視覺圖像做閱讀理解。
博物學重在「觀察」,將博物學的概念運用在自我身形比例的觀察,利用穿搭比例探討與美感的關聯性。
博物學重在「觀察」,將博物學的概念運用在自我身形比例的觀察,利用穿搭比例探討與美感的關聯性。
以學生感興趣的閱讀主題為引,進行議題延伸的探討,進而發掘、分享自身獨特的穿搭美學,也學習欣賞不同的風格。
介紹博物館的脈絡與社區設計,學習將資訊圖像視覺化,完成「我的生命博物館」的空間模型展。
運用質感差異與觸覺探索,去實驗各種正負空間的可能,根據使用經驗設定水泥作品,設計自己的「宇宙盒子」
認識校園植物、在地花卉等素材質感,運用構成方法進行植物移印創作,完成植印染書衣。
透過構造及結構分析,試著將學校環境與LED感應模組面板結合,進行校園立體書創作。
運用設計思考觀察生活周遭找到問題、以混凝土產品實踐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