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我的生命博物館

核心概念
  • 引導學生認識設計基本元素的「點線面體」
  • 學習素描能力,快速琢磨紙張上的空間、比例與立體不同的表現
  • 人、生命、情感與空間彼此的關係
美感知能
  • 博物學視角去觀察自然界的「細胞」與各種「切面」的美學經驗
  • 分析自己與周邊環境相互依存的關係,學習問題情境化予以分享觀點
  • 透過時事生命病毒、戰爭等議題的探討,發現生活「事實與觀點」的判斷與分析能力

課程概述

微觀宇宙,從病毒、病菌、居隔一般生活影響到烏克蘭戰爭、難民日記等時事出發,引導學生自己與世界的連結:「生命有限,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能留下來的會是什麼?」學習公民素養擁有謙遜好奇的心去思考生命與環境議題。學習將資訊圖像視覺化,分享其自製的圖像作品。介紹博物館的脈絡與社區設計的建立,除設計看得見的空間之外,也能去思考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萬物的切面、剖面,以設計元素的點線面進而介紹其中細微紋理和空間分佈的脈絡,理解仿生學對於世界的改變。並以繪本「我自己的博物館」逐步引導學生紀錄、回憶生命中與環境互動所投射的各種情愫,除分享世界各地存在或正在消失的博物館之空間設計發展,也帶領孩子建立空間的想像能力進而「空間閱讀」,完成「我的生命博物館」的空間模型展。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理解博物學中「事實與觀點」的重要性,學生能妥善運用在視覺資訊設計上。無論在口頭分享與海報製作上都能得心應手。學期中課程試著將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嘗試與點線面的模型創作結合,學生對於指導語的理解都還算高,但可惜這堂基本設計需落實在年底需要衝刺學測的高三學生,對於需要加強生活中的觀察與探索能力興致缺缺,對於基地分析的部分比較無法確實的去進行,也因此在做出來的模型比較傾向有完成就好的狀態,比較看不出學生在設計思考這塊的改變。

教師課後省思

這學期對於引導學生「基地分析」這塊處理得不夠細緻,未來遇到課程縮減的機率增高(例如:模擬考等等),可考慮刪減前置「資訊設計」的鋪成。對於基地分析會盡量引導學生思考,多下功夫,期望學生透過細膩觀察的方式從環境中找到創意概念的靈感,多體驗創作的樂趣與可能。

課程規劃
  • 01
    微觀宇宙

    事實與觀點,以博物學的方法並搭配安妮新聞報紙,帶著學生討論事實與觀點,學習能合宜陳述自己的觀點與分析的方法。並用視覺資訊化合力完成海報介紹。

  • 02
    視覺圖像化_實作

    將上週分析得來的資料,學習給予適當的手繪編輯設計。

  • 03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介紹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社區設計等一些在地案例,讓學生學習「以人為本」的空間設計,培養讓空間使用者(學生自身)能夠引用設計思考的過程,跳脫傳統思維的規劃營造,以情感出發,連結人與空間的關係,讓每個空間都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 04
    世界與我

    發問「生命有限,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能留下來的會是什麼?」以「病菌、細胞」報章資料的延續與烏克蘭戰爭報導,介紹設計元素點線面與設計原則,並結合生活案例。

  • 05
    生活剖面

    「Powers of Ten」紀錄片引導學生設定一個範圍,20*20cm的紙板,以自身出發請學生思考空間分布的脈絡,家齊高中本身的平面圖類似四合院的正方形基地,請學生以類似四邊形形狀設定家裏的房間以及在學校內常出沒的基地為主,以寫實原則平面繪製出房間平面圖和學校生活的平面圖。

  • 06
    點 / 我的生命博物館

    導讀「我自己的博物館」繪本,透過博物學和高一練習的路上觀察學方式思考自己與環境彼此之間的相連之處是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特色是?」分析房間與學校兩者基地與自己生活的習慣,從中找出關鍵字或是有興趣的主題。

  • 07
    基地分析

    收集自己房間和學校常常出沒的角落照片(至少每個方位都要一張照片),分析其優勢、劣勢的項目,也放大雙眼去看看這兩個環境分別是否有其他改造或幫助成長的機會,甚至是否能端倪出自己無法掌握的威脅或外來因子。透過這些係項的描述,也試著學習找出視覺的最大特徵。

  • 08
    線 / 生活足跡

    介紹仿生學,對產品、建築空間等影響很大,讓學生了解分析其形態特色與動態的關係。並開始將房間的生活路線以及學校生活的路線記錄下來,因線在空間的表現與可以代表心理狀態的線,所以依主題去設定線的表現,使用2張厚度高的20*20cm描圖紙分別來紀錄兩者空間線條的表現。兩張紙張依各種方向交疊,試著找到兩者空間交疊的點,以大頭針紀錄和實驗其輪廓的變化性與創造的可能。創造出各種視覺實驗組。

  • 09

    帶透視的觀念進入構圖,實驗兩者空間所產生的空間比例變化,以繪製平面的四方體為例,取其中3個點去增添第四個點成為一個面,6個面成為一個體的透視去增添點和線條的數量。針對其串連的線條輪廓,給予非黑即白的色塊描繪。引導白色色塊=正空間=凸;黑色色塊=負空間=凹的觀念,對於負空間的設計,可多鼓勵設計「虛無的空間」與整個實體之間的協調性和互補,讓學生在製作接下來的「體」能有初步的概念。

  • 10

    運用前一個「面」的實驗構圖,試著動手做出紙模,白色的面積往上長,黑色的面積往下凹,彼此的空間比例可以再相對些。試著創造出意外的空間模型。

  • 11
    我的生命博物館模型思考

    經過前面點線面的實驗製作,試著將這些元素分別思考自己生命博物館應該要展示些什麼?試著找出自己生命的類別,每個種類都以什麼方式呈現?情感如何在空間中產生連結?如何讓自己的型態在這空間中轉化?等。

  • 12
    我的生命博物館模型設計圖

    進行生命平面圖的繪製與樓層設計。

  • 13
    我的生命博物館模型製作

    各種紙板以及其他紙板材料的實驗,學習將想法實體創作出。

  • 14
    公開展示

    無論線上或實體展覽區,讓學生練習錄製動態影像與負責在展示期間作品動線的擺放以及如何讓觀眾可以對自己的作品一目了然。

  • 15
    發表與評圖

    同學互相給予指教與鼓勵。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