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安妮新聞》的專題探究課程,安排在單周的課後輔導課、數學彈性課程、晨讀時間實施,以第13期為主要閱讀探究文本並希望能與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的議題結合,讓學生觀察及感受每天上課的校園空間規劃與設計是否具有包容性及安全性。透過此次「明日明湖」的課程設計,讓學生了解本校的歷史及建築,進而能更愛護自己的校園。
民族實中八年級第三學季,國文生態課定調主題「報導文學」。一系列培訓課程,讓這群八年級孩子在幾個月內蛻變,抹上記者架式,完成貨真價實、不愧對受訪者的報紙作品。
當理解人生圖像必須經過試煉才能成形、人生理想必須靠現實條件來平衡之後,掃描Qrcord在「Padlet培英有夢大聲說」,宣誓一條脫魯宣言(例如:我的目標是發現一顆彗星、我要比馬斯克更強、我要創立Pineapple(鳳梨牌)手機公司等)。
竹光國中九年級全學年的校訂課程-全球議題,【SDGs班級專刊】是本課程的總結性學習任務。各班從SDGs核心目標的聚焦討論、小組選擇有興趣的議題、設定標題、蒐集資料到版面設計等,皆由學生自主規劃和設計,老師引導學生閱讀並觀察安妮新聞的內容、配色與版面,進行SDGs班級專刊的製作。
本課程是讓孩子們透過自己生活中的需求與想像力,畫出自己的新發明。 很多發明都是來自天馬行空的想像。會把課程名稱訂為「西元3000年的幸福生活」,是因為我們都活不到西元3000年,這樣才能讓學生更無拘限的創意。
每週於早自習進行閱讀習慣時間並提供安妮日報讀報素材。
透過色彩、文化的採集,結合皂化反應,製作屬於澎湖社區色彩的水磨石手工皂。
運用色彩、比例等構面,結合在地特色設計文創商品的包裝盒。
認識立體卡片與立體書的結構與構造表現手法,嘗試以平面至立體的紙材創作呈現金門地景風貌。
提取環境色彩,重組分析色彩後,以壓克力、滴膠等色彩創作活動,體驗色彩於異材質間的流動變化。
學生在國文課閱讀周惠民的,藉由文本了解發明來自於人類需求,而在閱讀課藉由第十二期安妮新聞中的文本了解大富翁、冰淇淋和程式語言的發明由來及契機,並訓練重點摘要及介紹之能力,再結合的補充文本和影片介紹,以全班共讀、課程提問、課堂討論、小組發想創作、個人寫作練習的方式,來進行此課程。
本課程於111學年度下學期執行,凌雲愛閱社每隔週兩節課,對象為七年六班學生,老師針對一份安妮報紙設計2-4節的課程,我們共閱讀了5份報紙,老師會先帶同學閱讀安妮新聞的內容,設計Holiyo的線上闖關活動,學生兩人一組使用平板回答Holiyo的問題,遊戲結束後,老師會針對裡面的問題跟同學討論文章中的意涵與主旨,讓同學深入的了解其內容。
利用本校彈性課程八年級專題寫作課程,實施安妮新聞報融入專題報告之教學。
每週利用週五的最後一節國文課,首先讓孩子們靜心閱讀報紙,大概20分鐘後,抽籤輪流讓孩子上台報告,使用主播播報重點新聞的方式,讓他們學習整理並找出文章的重點,長長的文章怎麼濃縮在一兩分鐘之內播報出來,考驗著並訓練著孩子的統整能力。
在讀報教育課程中,介紹紙本媒體及數位媒體,並探討在數位時代下,紙本媒體的未來及現代人使用媒體的趨勢。接著,介紹一般報紙格式,並教導利用5W1H閱讀策略進行文本分析。再來,介紹安妮新聞,並分析其與一般報紙的差異。
這堂課程是一場視覺藝術的冒險之旅,我們將以學生們自己為主角,讓他們在創作中發現更多關於自己的獨特性。課程的重點是設計個性化的素描本封面,這將成為他們藝術創作的開端。
本課程藉由閱讀第13期「看不見的城市」為主題,學生簡易回顧美感教育報紙與一般坊間報紙不同的版面配置與設計,並藉由美感教育報紙這「不一樣的窗口」了解城市專刊意欲帶給讀者不一樣的內容資訊與美感體驗,如漫畫家An Chen結合「索弗洛尼亞」、「塔瑪拉城」與台灣街頭元素的頭版全版設計、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作品中述說歷史、保存記憶與改頭換面煥然一新的三座城市,還有結合生物觀察的螞蟻地下城、歷史考古的土耳...
食物擺盤攝影培養構成色彩感,美感結合食育教育,讓剩食變聖食。
摘大意:藉由安妮新聞的文章,選一篇進行。 范氏圖:藉由安妮新聞的文章,選一篇進行。 樹狀圖:藉由安妮新聞的文章,選一篇進行。 圖像:藉由安妮新聞的文章,選一篇進行。 認識自我:藉由安妮新聞的文章,完成報紙裡面需要回答的問題,並介紹裡面提到的書籍及電影及歌曲。
本學期《安妮新聞》的閱讀課程,安排在閱讀進行式社團活動課來進行,以第11期「旅遊探索」、第13期「看不見的城市」為主要閱讀教材。這堂課先帶領同學認識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Design For Asia Awards),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團隊」的《安妮新聞 》獲頒2021年度「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的「大獎」殊榮。接下來就讓同學進行《安妮新聞》讀報活動,一起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