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透過觀察、描繪、紀錄、搜尋樹木成長、開花、結果的樣貌,將記錄影像運用編輯軟體作構成練習編排,加以輸出成信封、明信片,讓學生寫一封致未來的自己加以收藏。
透過第13期主題認識學校與社區連結,對家鄉產生共鳴,設計渺小且重要的人孔蓋。
「以生活為題,美感探索為歷程」的學習,將安全教育議題融入教學色彩原理裡。 具備色彩原理和運用能力,以色彩符號進行溝通傳達。透過課程觀察環境中安全標示、配色與其用途,建立安全意識。
以圖樣 「構成」為主題,先是帶領學生認識美的形式原理,發現生活中的秩序,有秩序就會有美感, 色彩也是,在色彩搭配的部分,讓學生練習─主導色調、搭配新圖樣,創作新圖樣構成秩序之美並傳遞分享給他人。
連結埔里歷史悠久的造紙文化,運用設計思考挑戰將紙漿製作成立體花瓶,並探索與嘗試不同質感所呈現的花瓶效果。
雨傘是生活中必備物品,傘壞了回收時,直接丟棄造成回收及環保問題,本課程透過讓孩子探索「構造」,建立雨傘布及傘骨分開回收觀念,嘗試將傘布再改造,資源循環節能減碳,達到綠色時尚生活。
,本課程將帶領孩子整理過去自己的經歷,或展望未來的夢想。 透過 比例、結構與質感的探索,將這些念想轉化成一座給自己的獎盃,在最後的展覽與頒獎典禮 肯定與鼓舞自己。
本課程希望帶著孩子以環境的角度,思考與紙張的結合方式,發現「紙與物件」的各種構造方法,並探索張貼與環境之間的搭配關係,培養環境友善的公民素養。
透過安妮新聞第13期的內容,結合資訊教育google classroom進行閱讀摘要與心得寫作活動,分析文本中相關要點,並摘取其中與資訊教育相關內容,進行心得發想,最後做線上分享與交流。
此次安妮新聞課程選在九年級會考後地理課進行,希望在沒課業壓力下促進學生能接觸更多社會科題材,廣泛閱讀。
透過安妮新聞-冬季特刊及第11期的內容,結合環境教育進行圖文轉換活動。最後進行分享與交流。完成第一階段練習後將此應用於第二階段傳染病三要素的圖文轉換練習。最後第三階段新興傳染病的預防策略宣傳單張設計。
本課程設計靈感來自安妮報紙冬季專刊「The winter folklore」主題文章,內容分享了5種傳說中在冬季出沒的妖精。
在這課程中簡易卡榫椅凳木框架製作與椅面紙藤纏繞編織,讓學生了解課桌椅的維護不易,能夠自行簡易維修,了解珍惜愛物的道理,並從中知道結構的力量關係。
認識月桃在原住民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月桃這個材料,並從中學習月桃的加工處理。
探討利樂包裝,認識紙張的特性,理解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並且再利用利樂包裝,替代紙版,進行紙凸版創作,並運用版印技法印製作品。
My smile Your smile Our smile
因常戴口罩,同學間對於彼此心情,性格理解更加困難,藉由此次的色彩創作,讓同學們可從作品呈現去理解彼此。
從挑選一個喜歡的顏色,包裝乾燥花開始,讓他們發現自己覺得好看的顏色未必是適合的色彩,顏色的搭配其實有其目的性。探討花束的包裝中驗證,思考何為主、何為輔,理解並運用色彩之間的關連性,即為風格的表現。
在生活環境中,認識與採集天然的蔬果,運用色彩學和點、線、面概念,繪製出食彩沙拉設計圖,練習製作食彩蔬果沙拉,選擇適合的比例色彩搭配,進行官能品評。
在都市更新速度下,台灣百年的老屋和花磚大量快速地消失,而台灣花磚博物館保存了超過上萬片花磚,由《藝術很有事》: 復刻百年老花磚介紹百年前,祖先用這些花磚傳達對後代的期許與祝福,也希望房子能夠代代相傳下去。藉由認識百年具歷史意義的花磚,了解不應讓百年文化變破瓦。
透過教師引導,使學生了解文字的影響力,從而思考生活中的文案,進而進行文案創作:首先,教師以世界咖啡館的形式使學生發想創作商品、閱讀安妮新聞討論報紙要素;接著以ChatGPT協助撰寫商品介紹,並將學生帶至電腦教室,以canva呈現產品報紙、梗圖發文;並以安妮新聞為楷模請學生進行「文案微轉型」,調整文案的編排;最後進行跨班級欣賞與買賣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