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傳統與美感報紙,找出要素並比較異同,偕同資訊課程以鐵道文化製作電子報。
課程延伸介紹蘭嶼半穴居,認識不同城市風貌,了解居住地與人(或動物)的關係。
融合服裝基本概念、圖文創作、遊戲互動、生活提案這四個主題的創意實作課程。
觀點轉換、創意及探索自己,運用周哈里窗及SWOT,結合夢想公寓-職業創意設計。
透過安妮新聞豐富的主題與精緻的插畫,引起學生主動探索的習慣,並運用組貼方式,完成紀錄一年生活軌跡的專屬報紙。
使用《安妮新聞》報紙作為媒材,透過閱讀報紙中的科普知識報導,以及具有美感的版面設計,提供學生不同以往學習經驗的認知衝突,增進對於動植物生態與美感的素養。
以安妮新聞文章引起學習動機,讓學生對工具有進一步認識,並明瞭其他相關工具,讓工具成為生活中的好朋友。
配合自然課程,補充螞蟻的型態及負責工作,並和土耳其地下城生活連結,最後完成學習單,加深記憶。
所有的造型原點都要從點線面出發,當造型圖樣開始分布後就進入構成、比例、色彩的層面。 在不斷探索更新視覺經驗資料庫的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圖像元素可以「重複形」出發,而重複形組合中當一方轉換方向,圖形又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空間效果。
將主題設定在校園中的樹木。從校園中樹枝的比例感受美感比例。 再從校園修剪的樹枝中,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
以編織(自由織法)的方式將前幾堂課所實驗的質感編織起來,如杯墊與所選擇的器皿搭配,透過實作的編織體驗質感的組合。
快時尚和用完就丟的概念,慢慢讓我們的環境和海洋造成大量的污染;本單元試圖讓學生從環境中找出時常因為破損而被丟棄, 但其實還有利用價值的物品,透過不同材質的嘗試接合,讓物品轉換成一個新的物件,資源在利用。
本課程以美感構面中的色彩、質感與構成擺盤為主要學習內容,分別以蔬果色彩搭配、食材器具質感的搭配、擺盤構成方法進行。
認識傳統水墨畫,用i Pad到故宮網頁學習主要透視法,接著創作「發現心城市」。
討論與聆聽不同的聲音,交換意見,以「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你—周哈里窗」專題出發。
課程中透過觀察、描繪、紀錄、搜尋樹木成長、開花、結果的樣貌,將記錄影像運用編輯軟體作構成練習編排,加以輸出成信封、明信片,讓學生寫一封致未來的自己加以收藏。
透過第13期主題認識學校與社區連結,對家鄉產生共鳴,設計渺小且重要的人孔蓋。
導入晨讀材料中,讓學生重拾閱讀興趣,暫離手機,喚醒對人文關心、環境感知。
以圖樣 「構成」為主題,先是帶領學生認識美的形式原理,發現生活中的秩序,有秩序就會有美感, 色彩也是,在色彩搭配的部分,讓學生練習─主導色調、搭配新圖樣,創作新圖樣構成秩序之美並傳遞分享給他人。
連結埔里歷史悠久的造紙文化,運用設計思考挑戰將紙漿製作成立體花瓶,並探索與嘗試不同質感所呈現的花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