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介紹早期如果有物品破損,老一輩的長輩們都會抱持著惜物愛物之心,修補並持續使用,現在物品取得容易,讓許多人不珍惜我們所擁有的,
快時尚和用完就丟的概念,慢慢讓我們的環境和海洋造成大量的污染;本單元試圖讓學生從環境中找出時常因為破損而被丟棄,
但其實還有利用價值的物品,透過不同材質的嘗試接合,讓物品轉換成一個新的物件,資源在利用。
第一堂:介紹苑裡跟海洋之間的關係,現今海洋污染嚴重,起源於現在的快時尚和用完就丟的概念,
讓學生了解殘缺其實也有他存在的美、介紹介紹海洋廢料藝術家,如何用海洋廢料重現出新的價值。
第二~三堂:外出到海邊尋找海洋廢料,發現循環經濟的價值。
第四堂:一、介紹金繼之美,透過金繼工藝將破損的器物修補後能夠找到新的價值。
二、透過教師介紹水泥灌模技法、抿石子技法等不同材料結合的方法,請同學觀察生活中不同材料如何接合修補物品。
第五~六堂
步驟一:請學生將蒐集到的物品進行分類,分成線狀(漁網、細繩等)、面狀(破碎塑膠片、玻璃離碎片)、點狀材料(鐵釘、螺絲等)。
步驟二:分組將蒐集到的物件分門別類,以不同的接合方式,如玻璃綑紮、塑膠片穿洞、製作卡榫、麻繩纏繞、螺絲旋轉…等等,選擇一種材料,透過不同的接合成一立體物,可以承載重量,並進行測試。
第七堂 將第五週介紹的金繼工藝、抿石子與上週介紹的各種不同接合方式,將不同海廢材料重新組合海洋廢料,以不同的接合方式,重新組構成可站立並可承重或旋轉具功能性的玩具。
第八堂 分組報告相關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了解苑裡海洋文化。
  2. 能激發學生愛護環境及永續經營地球的概念。
  3. 學生能運用構造及結構製作出一個具有美感的小玩具。
  4. 學生能了解殘缺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要外出撿拾廢棄物需兩節課,學生們很喜歡去海邊,但課程的時間點和安排的地點,以及距離遠近,都會影響到課程的安排。
面對撿回的海洋垃圾,學生可以透過構造的嘗試,重新想辦法組構新的物體,並透過課程的引導,
在遊戲中讓學生嘗試體驗實用性與構造結構密不可分。學生開始運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包含卡榫、旋鈕等相關構造。
在嘗試遊戲的過程中,寓教於樂,效果非常好。